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咱们父母长辈的养老生活与网络的连接愈加紧密,“我从网上看到……”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与此同时,各类养老诈骗犯罪行为也迅速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由线下向线上发展,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移动支付等方式实施诈骗,这就需要职能部门预防与打击并重。
以投资养老项目、开展养老帮扶等名目骗取老年人财物的新闻屡见不鲜,用送鸡蛋、送小礼品、免费旅游等“小恩小惠”,让老年人先尝甜头后掉坑里的案例在我们身边也听到、看到过,利用搜集到的个人信息通过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对老年人实施精准诈骗的也不是没发生过……尤其是现在诈骗分子将这些骗术串联使用,一套“连环计”使下来,真是让老年人群体防不胜防。此外,现在老年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打扰子女们忙碌劳累的工作和生活,在养老方面更是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诈骗分子有了可趁之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养老诈骗犯罪767件1863人,其中以养老产业为名实施犯罪的827人,其他涉养老诈骗1036人。
对于这一现实且迫切的问题,急需职能部门预防与打击并重。前段时间,笔者在《中国消费者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题为《7个新成语,让父母远离养老诈骗》的文章,文章用“毁于一蛋”“房不剩房”“游尽灯哭”“资虚乌有”“急不可代”“药缠万贯”“子作多情”7个“谐音成语”和相关绘图,列举了当下老年人容易受骗的七种情形,让老年人直观地了解这些诈骗行为。文章图文并茂且生动通俗,对于防诈宣传有相当好的效果。当前,新闻媒体要发挥立体传播的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不同平台的广泛传播,让老年人得以了解诈骗的不同形式,防止陷入类似的诈骗陷阱。当然,媒体的作用是有限的,单纯依赖职能部门的力量也不现实,做好老年人群体防诈工作,还需要联合不同单位、社区和社会力量做好更多的宣传警示等预防工作。比如,针对“以房养老”“养老地产投资”等诈骗行为,可以通过银行、房产交易等机构建立防诈联动机制,识别并及时制止涉及诈骗行为的大宗大额财物交易;针对借助保健品、旅游等实施诈骗行为的,市场监管、卫健和文旅部门可建立黑名单制,将涉事人员和企业纳入行业黑名单。
与此同时,在力推各类预防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在打击犯罪与追回财物上持续增加力度。对于老年人来说,被诈骗后很难通过劳动或工作重新获取新的收入,追回被骗钱财的期望便极为迫切和重要。在这方面银川市进一步优化警企、警银、检法及相关职能部门外部合力,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宣”各项工作措施,全面构建全警参与、全社会反诈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立案电信诈骗案件2966起,同比(3916起)下降24.24%,发案数连续5个月保持下降态势。其中,共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74起,同比(509起)上升91.36%,抓获犯罪嫌疑人1274名,同比(753名)上升69.19%,挽回财产损失2827.94万元,同比(870.86万元)上升224.73%。
当然,作为子女更要关注父母在这方面可能会遭遇的潜在风险,不能只把父母口中的“我从网上看到”当成段子来一笑了之,要及时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干预,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和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比如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通过安全渠道保管好个人财物等,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或者拨打全国统一反诈咨询专线96110。总之,遇事莫惊慌、不冲动,给子女打个电话,没事的,咱真的不怕麻烦!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