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作为一部“小切口”的专门立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旨在着力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构建,加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处罚,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同时,作为一部备受民众关切的民生之法,它的出台也意味着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打击犯罪将自上而下进入全新阶段。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势严峻,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钻管理上的漏洞,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实施精准诈骗,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其中,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成为最为突出的5大高发类案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有关部门便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9.4万起,拦截诈骗电话28.1亿次、短信33.6亿条,封堵涉诈域名网址400万个。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坚决打击治理,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此同时,从实践情况来看,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方面的制度措施还不够充分,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各方面责任制度,形成协同打击治理合力。从2021年10月19日草案提请初次审议,到如今正式表决通过,“酝酿”了将近一年时间的这部民生之法,是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总攻令”,我们也期待这部最新的法律武器能够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从我们的直观感受来看,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活动,离不开金融、通信、互联网等业务,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和服务实施骗术、转移资金等,钻行业管理漏洞,采取各种包装手法逃避打击。因此,加强对这些行业领域的治理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关键和重点,也是难点。对此,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着力强化行业治理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并作出具体规定,比如电信企业、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应当依法全面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办电话卡开银行账号不得超出规定限制的数量。其次,除了依照刑法等法律对电诈分子依法惩处外,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完善了其他相关惩处措施,包括在刑法规定刑事责任的基础上,还要接受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和拘留、记入信用记录、承担民事责任、限制出境等更为具体的规定。
今年上半年,银川市共立案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966起,同比(3916起)下降24.24%,发案数连续5个月保持下降态势。其中,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74起,同比(509起)上升91.36%。我市正在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宣”各项工作措施,全面构建全警参与、全社会反诈新格局。数据和背后的措施充分说明,加强部门协同,是反诈工作的重要经验,这也是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进一步明确的内容。因此,将于12月起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来得正当其时,为全面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也在无形中释放出高压严治、保护公民的强烈讯号,有利于震慑潜在的不法分子,及时悬崖勒马、收敛住手。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