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安庆潜山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捡拾烟头兑换礼品活动,一两烟头可以兑换一斤鸡蛋。要求必须户外捡拾,不得掺杂杂物。收集起来的烟头,将进行无害化处理。用烟头换鸡蛋,此前在其他地方也执行过,活动初衷固然好,但效果也仅体现在执行期间,难以持续显现。
不可否认,有关部门推出这个活动的初衷当然是好的,减少烟头对环境的危害,唤起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形成全民参与的整治效果。但是,从设计之初,决策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一举措可能会造成“副作用”,这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思维盲区”。如果往深层次去挖掘,就会发现他们的思考模式是线性的,使用的是一种很单纯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模型。
要解决烟头的问题靠市民捡拾起不到任何效果,因为烟民根本不会在乎这些。有部分烟民对这个活动还调侃了起来,“烟头能换鸡蛋,这不是给家里创收吗?那我得多抽。”虽然只是调侃,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烟头换鸡蛋的活动有些无厘头。不管是禁烟还是控烟,问题的源头都在烟民身上,对于乱扔烟头的行为,抓住就应该罚款,单凭教育和换鸡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并不是就不作为了,而是说在规则出台之前,要敏锐地意识到,每个行为都有意图之中和意图之外的后果。人们对制定的每一条规则都会做出不同反应,这些反应所产生的结果,可能与所期望的结果大相径庭。因此,制定规则前需要认真调查,充分沟通,审慎决策,避免结果与初衷相背离。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