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冲上热搜的视频,带来了一种新职业——上门代厨,按菜品数量收费,洗碗就再加钱。很多人表示欢喜,却也忧心它走不长,因为这种新职业还没有任何监管约束。
从报道看,代厨们有的单干,有的已经组成团队,数十人合作接单。兼职者多,有健康证、没厨师证,收费标准不一。对此,有家庭服务业专家提醒,上门代厨属于家政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跟雇主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关系,一旦出现问题或造成损失,代厨们或无赔偿能力,雇主维权比较困难,可能要自担风险。
这是相较传统家政业而言。较规范的做法是,家政服务员须持岗前培训证书上岗,家政企业也会购买保险,一旦出现问题造成损失,可由保险公司理赔。由此,呼吁将上门代厨尽早纳入监管之声渐起,以期用制度保障防范风险隐患。
但问题在于,每一种新兴职业,未达到一定规模,其定义和认可都不会先行。例如已经出现数年的陪诊服务,其需求与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呈几何倍数增长,但迄今未录入职业分类大典;更早出现的火锅料理师,也是近日才出现于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版职业分类大典中。上门代厨,重庆、成都、杭州、上海等地有,其他地区少见,最大的可能是地方出台规范加以引导。
事实上,上门代厨并不算新职业。早在几年前,多个城市就已出现类似服务。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其市场空间较为看好,认为这反映出社会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说到灵活就业,近年来出现的形态大大超乎我们想象,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考验,其关键正是如何规范。与其等待职业大典认定,不如从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政策引领和前瞻性引导,强化规则与契约意识。除去从业培训,证件核发、合同拟定等都需相关部门提前介入指导,而通过平台提供服务的,也须设定平台预审制度,畅通消费者评价、投诉渠道。
某种意义上讲,存在即合理。上门代厨、陪诊等有偿服务,不该因规则缺失而消失。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