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禁还是放?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今年尤为热烈。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部分地方已经做出政策调整,让烟花爆竹回归,且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是的,人们渴望一场烟花,不仅有摆脱疫情阴影的心理需求,更期待春节这个万象更新的日子多些味道——浓浓的年味儿、醇香的亲情味儿,还有经久不散的烟火味儿。
不过,声声爆竹和漫天烟花,到底只是种仪式感,还是真能带回浓浓的年味儿?过年的方式那么多,不少习俗已经在时代更迭里慢慢变了模样,而我们一直追求的年味儿,又真正代表了什么?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观点一
赓续传承也留下快乐和回忆
应该让烟花爆竹回归,这是中国人春节传统的一部分,除了习俗和仪式感,更有快乐与不舍。
小时候最盼过年。捂着耳朵,笑听声声爆竹响起,那种快乐伴着几代人成长,也生成不同时代里人们相同的刻骨记忆,记忆的画面,一帧帧都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
很多物什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或许未来更多。而渴盼烟花爆竹回归,应该是潜意识里对“失去”的无助和可能“得不到”的抗拒。未来未知,只能于当下多留住点儿什么,大抵就是有关快乐和回忆太珍贵。珍贵之物怎容它如烟花易冷?
所以才有赓续传承。对下一代,这一点更重要。就像网友说的,倘若一直禁放烟花爆竹,以后的孩子们至少会失去某种快乐和回忆,而我们再讲述年俗和与之相关的种种,比如驱年兽,恐怕只能按图索骥,指着画中的鞭炮告诉孩子这是个啥。再然后呢?春联不会写,没了;春晚没意思,没了;红包太过时,没了;年夜饭太麻烦,没了……
是时候回归了。那些需要赓续的,就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总归要保存点儿什么。快乐和回忆也一样,得有来处和归处,有可以寄托之载体。刘薇
观点二
年味儿不只这一点
无需纠结
有人说,不放炮,年味就没有了。那么大家渴望的年味是什么?其实是对诸如阖家团圆等一切美好的期许,和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地辞旧迎新。古代靠过年驱逐晦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但现在大家都知道新一年好运是靠自己拼搏奋斗来的,放炮也仅仅成为了一项娱乐活动。
经过几年的禁放,我相信大家会发现,过年那几天的天气变好了,火灾少了,因为小孩子顽皮放炮导致意外事故的新闻也少了。省了事,省了钱,这不正符合大家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嘛?不仅如此,如今大家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除了在传统春节里和家人坐在一起剥着橘子,嗑着瓜子,边吃边唠一年来的酸甜苦辣,也有人选择趁着长假和家人出去游山玩水,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也放松了一年来的心情,也是一个完美的春节假期。
所以,干嘛纠结于放烟花这一项呢?大千世界,万花渺渺,何必非要独取这一支?吴戈
观点三
新时代的年需要新的过法
传统的年该怎么过才能过出新时代的样子,实际上这才是大家关注和考虑的焦点。当年轻一代长大,他们关于年的记忆基本停留在收压岁钱、吃团圆饭和放鞭炮上,而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年该怎么过?
时代不同了,过年也得有新过法。这需要将传统年俗与新时代融合起来。过年讲究的是阖家团圆,万象更新,孝敬老人,一家人亲自上手,参与其中,才能体现家庭过年的氛围。尽可能多地让家人参与到过年中,节日的形式才不至于成为一部分人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已经有点畸形的价值观。过年不能只有物质堆积和浅薄娱乐,需要让金钱为亲情服务、让物质为精神服务、让技术为文化服务,平时都能做的事,过年期间再做的意义已然不大,找到家庭和个人关于年的记忆点和联结点更为重要,这应该成为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节日的意义所在。
春节,寓意着万象更新,新是改变,也是种态度。只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变,完全可以顺应个人需求,在延续与更新中找到舒适与平衡。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