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提出了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他提出虽然当下各个高校存在类型、特色方面差异,但不应成为深造录取和求职就业门槛,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的标尺。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这种唯学校“出身论”现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
这种标签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发展,就像在成长期被套上模具的西红柿一样不能自由成长。这不仅会破坏当下教育、就业的公平性,损害大家应有的权利,还堵死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人的成长不完全是线性的,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会有爆发式的成长,这就导致有的孩子在高考时,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并没有取得漂亮的“第一学历”,但这并不能决定孩子未来成绩的好坏。同时,“第一学历”的概念,还会加剧竞争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让大家都不得不“卷”起来。
其实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公开回复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如今多年过去了,“第一学历论”依然是大家热议的话题,除了因为最近人大代表的建议冲上了热搜,其实早在2023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
如今“第一学历”还在盛行,因为当下劳动力市场还是“买方”时代,导致有些热门用人单位有很大的选择权,用学历筛选人才成为了高效且成本最低的筛选方式,看似问题好像是出在企业端,但实际上还是因为当下各类高学历人才供应和需求的不成正比。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毕竟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且还需要教育机构、企业还有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到改革中来,才能让改革真正落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吴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