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150度时,即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夏天的暑气算是真正结束了。这个节气就叫处暑。
处暑三候
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鹰乃祭鸟”一语相当有美学或象征的意义。在数千年的历史上,鹰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鹰是战神的象征。《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与炎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为前驱,雕、鹏、鹰、鸢为旗帜。”
“天地始肃”一语超越万物,直接以天地表征物候。天地肃杀之气渐起,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就是要顺应天地肃杀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收,在秋天收取死囚的性命。在传统文化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金对应秋和西方,行刑使刀,所以用金于秋、于西门外问斩。明清时,斩首在宣武门外,宣武门乃城西门。
对先民来说,“禾乃登”也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农民要进献五谷,天子尝食新收获的谷物,首先要奉献给祖庙。对传统社会而言,五谷丰登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迎秋赏景
宋人仇远的诗“处暑后风雨”很得“慎辨物居方”之义:“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至于民间,没有这类深邃的思绪,有的是生活乐趣。中国北方人就称处暑之际的小蜻蜓为“处暑”。晚明谢肇淛曾点评此类民俗说:“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当然,处暑之际有中国农历的“乞巧节”,这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传说几乎跟中国文明相始终,男女君子的相思相亲也确实需要“慎辨物居方”。处暑之际还有“中元节”,民间为此有祭祖、布施等重大活动,如“放河灯”的习俗。
摘自余世存《时间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