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路下穿民族街隧道昨起通车。
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通行能力将大幅提升。
信号灯实时感知车流量、自动优化配时,提高车辆通行效率;智能车道交通指示系统可根据道路情况开启或关闭车道;应用融雪沥青,在坡段提升行车安全性;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让道路与自然紧密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银川市上下聚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通过组织实施交通疏堵“6+N”工程,科学制定计划先后谋划了四批72个项目,系统性对城市路网进行一次改造升级。截至目前,27个项目已开工,批复总投资11.5亿元。
从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到织密主干道,银川市通过重点道路工程强化城市“骨架”。通过慢行绿道,不断优化提升非机动车出行路权路况,新建过街天桥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通行空间,新建车位从地下要空间解决群众停车难问题。
总之,银川市围绕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及时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以群众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优化城市基础功能,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
A 通行效率提升生活品质改善
银川沈阳路快速通道工程全线顺利贯通的那年是快递员刘勇难忘的一年。他从兴庆区货运集散中心前往西夏区集散点的时间平均节省了45分钟以上,可实现快速出入京藏高速、乌玛高速等过境高速。“快递最重要的就是快,通过快速路实现了物流的快速传递,本来在市内就需要一天的周转时间,现在只需要4个小时就能投递到消费者手中。”刘勇说,快速化改造是强化城市“骨架”最有效的手段。
作为一名快递员,负责区域中转的刘勇期盼能有一条新的快速路出现,2022年银川市实施交通疏堵“6+N”工程,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吸引了他的关注。刘勇告诉记者,贺兰山路作为银川市重要交通干道,承担了市区东西方向的主要交通功能,与民族街交叉路口又是其中的堵点所在,这次快速化改造可谓是打通了最重要的环节,为整条路的快速化开了好头。
目前,这条路已经正式通车,不仅解决了附近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还为拉动区域经济提供了支撑。宁夏鸿泽四海餐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的团餐负责人杨明道每天需要往返三区两县对接客户,出门效率对他来说就变得十分重要,单趟行程节省十分钟每天就能多见一个客户。“我经常驾车通过贺兰山路,这条路的效率非常高,就是到民族街路口有点堵,每次都会在这里耽误时间。”杨明道告诉记者,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通车以后,从贺兰山路与天平街路口至贺兰山路与丽景街路口,通行时间缩短最少15分钟。杨明道高兴地说,每天多见一个客户,每月交易成功的概率就能提高20%。
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银川综合客运枢纽(扩建工程)火车站通道二期车行通道、金凤五路(正源街—民族街)道路工程、团结路(民悦街—凤凰街)道路工程等,这些交通疏堵“6+N”重点工程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打通城市路网堵点,将群众的需求放在城市建设的首要出发点,切实针对群众遇到的出行难问题开出具体“药方”。
2022年按照“3103”策略,银川市年度共谋划4批次72个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29.4亿元,年度计划实施项目46个,完成投资10.8亿元。截至目前,22个工程已完工,24个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完成投资8.2亿元,年初确定的交通通行能力明显有提升的目标初步显现。预计到11月底,累计完工项目40个,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
B 重点工程打造“智慧”道路
科学谋划是银川市“交通疏堵”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前提保障,在项目启动前,银川市邀请了北京、上海交通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指导,并根据专家论证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开展相关评估工作。聚焦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主次干道优化提升、打通断头路、完善慢行系统、交叉口立体化改造、平交口优化、设置立体过街措施、停车设施建设等问题,实施交通疏堵“6+N”系列改造工程,目前已初步取得成效。
“路口改造后,贺兰山路东西向直行无信号灯将实现快速通行,节省的灯时用于路口其他方向,各方向通行效率均得到提升。”银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疏堵“6+N”项目充分体现了“智慧”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民族街与贺兰山路交会处改造后路口高峰期信号灯周期由180秒缩短至90秒,四个方向左转和南北向直行每小时通行能力提高约40%,路口整体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通行延误明显降低,排队长度大幅缩短。
银川市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贺兰山路与民族街交叉口南北向行人及非机动车仍是地面通行,通行时间整体减少80秒左右;东西向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距离略有增加(贺兰山路北侧增加110米,南侧增加30米),但无信号灯等待时间,北侧通行时间减少10秒,南侧通行时间减少80秒。此次改造计划将引入智能交通设计,主要包含交通信号灯系统、电子警察系统、信息采集系统等。建成后将实现路口的区域协调自适应控制,系统通过检测实际的交通流量等交通参数实时调整路口信号控制的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控制均衡路网内交通流运行,使停车次数、延误时间及环境污染减至最小。
通过改造,新的道路系统能以秒计对交通信号控制器的工作进行实时监控,通信路径和协议应允许系统计算机和信号控制器上传和下载相应数据,包括储存在单个信号控制器中的配时信息和故障记录信息。系统可支持行人按钮、公交优先等其他交通功能需求。
除了交通信号的“智能优化”,交通疏堵“6+N”项目重点工程普遍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融雪沥青、蓄水系统、抽水泵站、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团结路作为银川市重要的景观道路,建成后不仅能解决周边居民出行不便的难题,还将以团结路中央绿核为中心,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生态长廊。道路中间52米宽的带状公园,具备了海绵城市对道路的要求。“在施工过程当中,我们根据海绵城市要求,配套设置了雨水向绿化带自然流出口。”银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面积绿化可以很好地吸收瞬间强降雨,极大提升银川市北部的道路景观形象,为周边单位、居民提供良好的娱乐休闲场地。
据了解,2022年我市谋划海绵城市项目64个,总投资26.5亿元。截至目前,18个工程已完工,46个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完成投资9.5亿元,预计年底累计完工项目33个,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
C 家门口的道路宽敞又舒心
“家门口的路平坦、舒适了,出行方便,民生工程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西夏区风华小区居民胡齐民说,风华巷过去就没有路,随着周边新建的小区越来越多,家门口出行难的问题就变成了居民的忧心事。
风华巷(宣和巷—朔方路)道路工程,作为交通疏堵“6+N”工程中畅通城市“微循环”的一部分,为打通区域内“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完善小区周边交通配套设施,市住建部门相继实施了风华巷、怡北巷等重点疏堵项目,有效缓解朔方路、宣和巷、风华巷的拥堵状况,解决风华小区1期和2期居民的出行问题。
风华巷道路铺设也采用了融雪沥青和透水砖,融雪沥青的铺设可使该道路在零下15℃以上的温度时自行消融积雪,从而方便群众出行并减轻小区冬季除雪的压力。风华巷是“N”当中的一项,通过新建小街巷将过去原有但不畅通的“微循环”进行连接,提升小区域内的交通通行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对家门口交通改善的期待。
今年11月5日,凤凰街(上海路—北京路)道路改造工程完成,这条建设年代久远的老路得到了彻底修复。改造工程涉及沥青路面整体修复、雨水管道更换、照明设施更新等。今年以来,市住建部门陆续对上海路、民族街、凤凰街、长城路等建设年代久且道路病害较多的道路进行系统性修复,在上海路(凤凰街—中山街)改造过程中,通过改造重新铺设4厘米厚改性沥青混凝土、重新铺设道路结构层、新建雨水支管及雨水井等。
“利用对道路改造的机会,将已经出现问题的城市管网也进行更换。”银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通盘考虑,在实施道路改造的过程中更换排水管道,一并解决排水不畅的问题,杜绝了“哪坏了修哪”反复开挖路面,造成“马路拉链”的情况。
D 基础设施改造 提升民生温度
家门口的改变还体现在对非机动车路权、路况的优化提升,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道的提升也是此次交通疏堵“6+N”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建设,由点及面打造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沿水系、市政道路等共建成人行步道、栈道、自行车道近300公里,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及方式在银川越来越深入人心。
今年我市实施了宝湖路(亲水大街—正源街)约2500米的慢行绿道改造,机动车道增加至7条,道路通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骑行在新修的宝湖路慢行绿道,骑行者不时穿梭在绿化带与防护林之间,为骑行增添了许多乐趣。骑行爱好者窦小军经常选择这段路进行骑行,地上五彩斑斓不断变化的彩色道路为他带来了别样的视觉冲击,拍出来的视频、照片也很漂亮。近年来银川中心城区多条城市道路更新改造,拓宽主干道,打通断头路,让城市“血脉”更畅通,让市民出行更便利安全。
老街道的改变更加让人耳目一新,新华路是银川有名的商业老街,车多人多是这一区域交通的一大“特色”,今年银川市实施了新华路(民族街—凤凰街)慢行绿道改造工程,在主车道两侧增加了1.5米非机动车道和1.5米人行道,将原主车道边上的非机动车道移至隔离带外侧。同时,释放主车道资源,主车道由双向4车道增加至双向6车道,原先拥挤的道路宽敞了很多,整体的行车体验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自从有了慢行绿道,明显感到新华路上机动车少了很多,很多市民都选择骑共享单车来新华路逛街。慢行绿道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路边也规划了整齐的非机动车、共享电动车的停车区域,让交通变得井然有序,让城市的“颜值”有了显著提升。
此外,针对银川市民普遍关注的停车难问题,今年我市建设了中山公园北门地下停车场和宁安东巷自走式立体停车楼,增加600多个停车位。再加上在路边设置停车泊位,计划年度共增加5000个泊位,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记者 李鲲鹏 图片均由记者 海坤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