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先办卡、后消费”等预付式消费模式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违约现象时常困扰着消费者。对此,中消协近日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到,鉴于当前预付式消费领域立法存在的粗放、零散、差异化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强调经营者举证责任,降低消费者维权难度。
所谓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经营者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经营者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合同约定分次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模式。无论是美容美发,还是健身餐饮,抑或是休闲娱乐,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推行预付式消费模式,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也越来越多,具体情形包括:经营者拒绝开具消费凭证,导致消费者难以证明其已支付相应款项;经营者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卷款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等。
预付式消费所附加的优惠、折扣、赠送、便利等福利一度让消费者尝到了甜头,但随着乱象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感,也阻碍了不少行业的良性发展。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细化相关法规、封堵漏洞,加强预付式消费权益的司法保护,是极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报告》显示,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预付式消费纠纷案件情况看,2023年度有关案件主要集中于体育健身与美容美发领域,两类案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50%和26.5%;其后是教育培训和购物领域,均占案件总数的7%。剩余案件则分布在休闲娱乐、养生保健、餐饮服务等方面。
显然,在预付式消费模式得到普遍应用的同时,对经营者的监管尚不够有力。因此,遭遇经营者违约或侵权的消费者只能将纠纷提交法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往往又要牵扯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导致维权成本过高。想要破局,首先要提高违法成本,通过提高罚金额度、取消营业资质等方式,以强监管形成震慑效应,倒逼商家诚信经营。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降低维权成本,要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明确经营者举证责任,降低消费者的举证难度;搭建畅通的投诉维权通道,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及时核查处理,并定期回访追查。
明天就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激发消费活力”是今年的主题,要想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能,在织密法网的同时,还要通过深入有力的监督检查、坚决大胆的揭露批评和有益有效的提示警示,助力消除消费痛点、堵点、难点,遏制不法经营行为,从而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孙瑞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