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响应区直机关工委和老干部局的倡议,于10月23日、24日和10月27日在光明广场、湖滨体育场开展第一、二轮大范围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每次都是从中午忙到晚上8点。服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0月27日,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8点,连续工作13个小时。
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忙碌又充实,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感受,颇有点辩证法的味道。
第一个,就是“累”与“不累”。由于是在核酸检测工作一线,必须身着防护服,期间不能进食进水,关键还不能增减衣物。但因早晚和中午的温差较大,中午觉得穿多了,晚上又后悔穿少了!10月24日,我在医生旁边负责试剂的登记和扫码工作,为了做好防护,戴了2层手套,对于一个一米八的男同志,感觉手放进去很勉强,还要写字操作手机,一下午下来,感觉给手做了一次局部对抗训练。10月27日,我在做完其他工作后又跟随开展入户检测,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我们爬上爬下,累得气喘倒不要紧,里面衣服都湿透了,黏糊糊的,很难受。回来后才发现脚底的防护服都已经磨穿了。但即便如此,忙碌起来后竟不觉辛苦,也不觉天已黑,往往四五个小时过去了,我还以为才过了一小时,有点“穿越”的味道。
其次,就是“易”与“不易”。说实话,我担负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含金量,就是查受检者的行程码与健康码,帮助没有健康码的人员做登记,用笔登记每位受检者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再就是扫码、编号。工作说起来简单,但有时一站一坐一写往往就是五六个小时,单调的重复。特别是登记时,笔一直在那里绕,本来我的字写得就让老师很有挫败感,到最后简直就没眼看了,就自我安慰:“这个他们应该能认出来吧,嗯,应该没有问题”。好歹没有向我反馈说没写清楚的。几个小时下来,一支笔写得将近没水了,喜当了一回“秃笔翁”。
最后,就是“不顺”与“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小孩不愿配合张嘴,大家连劝带哄的;也会遇到老人没带身份证又想不起身份证号,只能辗转联系家人帮找的;也碰到因为多问了几遍行程码、健康码心生不快的;也遇到因为登记系统崩溃,大家焦急等待的。不顺的事碰到了一些,但更多的是众人的理解与配合,包容与体谅。很多人把要的东西提前准备好,过程很快。登记完后很多人会说“辛苦了”“谢谢”,也让我感到很温暖。特别是6点以后,天黑了,只能凭借路灯,加之气温降了,面罩上都是水雾,很难看清楚,让受检者帮着念一下身份证,他们也非常配合,表示理解。
每次的志愿服务中,我身边都有很多志愿者和医护人员。虽然很辛苦,但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早出晚归的不满,条件有限的不悦,他人不解的不快。大家说话声音都很高亢,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们的乐观与积极。在现场出现问题或队伍排列不匀的情况,大家都是主动上去补位协调,似乎有只无形的手在现场协调,有条不紊。虽互不相识,但却互相补台,配合默契。
晚上回来路上,天已黑,风微凉,走在淡黄色的路灯下却颇感温暖。白天的工作过得很快,但我更感慨的是,这样牵涉全市的一次大范围行动,过程都还挺顺利,而且组织得越来越顺畅,这说明我们的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好了,也更正规了。而每次这样的大事件大动员大行动,不也都见证着我们这个城市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吗?纵然有些许不足,也有些许摩擦,但方向是向前的,人心是向善的,大流是向好的。这之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相信,多难必然兴邦。
我也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 何子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