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坡头区文昌镇双桥村卫生室的村医孙雪梅,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从医20余年,她无怨无悔坚守在乡村基层,把病人当亲人,用细致入微的诊治帮助患者化解病痛,并悉心照顾年迈公公,她的爱心善举温暖着身边人,成为村里人人学习赞扬的“道德模范”。
“雪梅,我的药今天到了吗?”
“雪梅,我头有点不舒服,你给我看看是咋回事?”
近日,记者来到双桥村卫生室,孙雪梅正忙着为前来看病的村民进行诊疗。不高的个子,和善的脸庞,话不多,但看起病来认真细致,和村民也亲似家人。
“孙大夫不管是为人还是医术都没得说。”提起孙雪梅,前来买药的双桥村村民黄淑珍赞不绝口。
生于1972年的孙雪梅,之所以走上从医之路主要源于她的母亲洪淑兰。孙雪梅告诉记者,母亲从1971年就在原双桥村卫生所担任乡村医生,从事医学事业近50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在孙雪梅小时候,就经常陪母亲出诊,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她觉得医生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随之也渐渐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行业。
因心中一直有个“学医梦”,1994年,孙雪梅中专毕业后就经常在双桥村卫生室帮母亲给病人取药,打打下手。1998年,孙雪梅得到在宁夏医科大学进修3年的机会,之后到柔远镇卫生院、原柔远镇郭营村卫生所工作了7年,2008年回到双桥村卫生室担任村医至今。
“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孙雪梅常说:“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行医以来,孙雪梅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使农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在卫生室解决,基本实现了村民小伤、小病不出村。
多年来,孙雪梅跑遍乡村每一条小巷,深知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老人,谁家有几个小孩,她心里一清二楚。为了使腿脚不便、身患残疾的老人能及时得到医治,她尽心尽力,常常背着药箱到老人家里看诊。
“无论天气如何,只要大家有需要,孙大夫都会尽最大努力为村民诊治,从来不嫌麻烦,所以我们大家都很信任她,有什么头疼脑热都找她。”双桥村村民李春华说。
除了医术被村民认可,在孝道方面也令村民连连称赞。孙雪梅公婆在世时,她就和丈夫常军一起赡养老人,婆婆去世后,孙雪梅就肩负起照顾年迈公公的责任。
2016年,孙雪梅的公公常学仁患上老年痴呆症,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从那以后,每天天不亮,她就起来为老人梳洗整理,照顾生活起居。“我担心老人一个人在家太孤独,没人时时刻刻在身边照顾,所以我每天都会用轮椅推他去我上班的地方,那里有看病的村民会陪老人聊天解闷,我照顾起来也方便。”孙雪梅说。
“雪梅对公公的照顾,我们都看在眼里,就连亲生儿女也未必能这么伺候。”黄淑珍感慨道,她公公经常大小便失禁,但孙雪梅却不怕脏、不怕苦,为老人翻身按摩、擦拭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一直到老人离世。
孙雪梅孝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给周围的年轻人作出了榜样,受到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不仅如此,孙雪梅还热心公益事业。每当双桥村开展爱心公益活动时,她总是积极主动捐款,扶贫帮困、奉献爱心。周边村民有什么大事小情,她也总是热心帮忙,不求回报。
当谈及被评为双桥村“道德模范”时,孙雪梅谦虚地说:“我只是干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服务于村民是我的荣幸,接下来我会继续坚持初心,努力做好双桥村的‘健康守门人’。”图为孙雪梅为村民诊疗。 全媒体记者 汪文慧 孙迎春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