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宁夏疾控中心 段红菊
10月19日,我们第一批15人被抽调到金凤区流调溯源组,我被分到流调组,主要负责调查确诊病人,根据病人的口述以及公安提供的视频,判定出密接人员,然后再排查次密人员,汇集次密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和地址等信息,报送当地卫健部门纳入管控。
流调工作讲求快。驻银川市开展流调期间,记得有天晚上22点接到通知,某隔离点发现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我所在的第二组派去现场流调,全程负责。坦白讲,内心有一丝胆怯,因为前期去现场都是医院,有医护人员在,我只是流调人员之一,而这次是我自己负责,加之是去集中隔离点,一切都是未知。
迅速清点防护物资,准备调查用表,对接联系隔离点工作人员,通知公安民警,半小时后,我们到了隔离点,和驻点负责人员对接,了解了患者基本情况。随口追问患者情绪如何,得知状态不好,一直在哭,这会给流调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向她介绍我们的身份、告诉她确诊的现实,如何开展我们的流调工作,尤其需要回忆14天以来的活动轨迹,确保4小时内提交核心轨迹表,完成流调报告,准确迅速推出患者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名单,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互相检查,规范穿好防护服后进入隔离区,敲开门,走出来一个姑娘。“小妹,你好,我们是自治区区疾控的,你先把外套穿上,我们来和你聊聊最近身体状况”“待在这儿吃住咋样,听医生说你有点咳嗽,吃药了吗”,短暂的安抚明显感觉到她情绪的转变。经过一个半小时交流,基本提炼出了患者的活动轨迹及核心信息。看着她无助而又紧张的神情,决定和她加微信。结束流调工作后,凌晨三点半回到兴庆区疾控中心,大家开始分工工作,写报告、推活动轨迹、联系核心密接人员确保天亮前不外出,六点完成所有的密接摸排工作。走出门,看到司机师傅盖着大棉衣,蜷缩在车座位上等大家,我心里泛起阵阵酸楚。
回到驻地,边吃早餐边打开微信,看到申请好友信息,点完同意就收到了那位患者的消息:“姐姐,我是不是很严重,我好害怕。”“小妹,没关系,专家诊断你就是普通型,放松心情,待会儿把你转运到救治医院,你就当休假,把没刷的微博、没追的剧都补回来。”
第二天,她发信息说自己很内疚,给社会造成很大麻烦。恐慌转为自责,我知道她应该冷静下来了。“小妹,每个病人都是无辜的,谁也不愿意得病,更不愿意把病传染给别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听说你从八月份开始坚持每天做志愿者,真的感动到我了,向你致敬。”渐渐地,和她越来越熟悉。工作之余,聊到了大家都有的家教经历,聊到爱好,聊到工作。10月27日凌晨,她说:“姐姐,你们真的好辛苦,每天做这么多流调,太不容易了,若不是你们坚持查行程,多少人不知道自己是密接或者次密接。”突然,职业荣誉感悄然而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是疾控人的真实写照。当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研判,生出无穷力量;当我们分开,如繁星满天熠熠生辉,在每支流调队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