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民声 > 视觉民生
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展持续至明年1月 “万象更新”等你来
时间:2021-09-29  来源:银川日报
  现场展出了宁夏同心出土的铲齿象化石。
  近日,“宁夏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主题系列展览——‘万象更新’科普展”开展。展览通过化石标本、图片、展板等,以古象化石标本及科普模型为亮点,呈现象的前世今生,将大象的演化知识、我国象化石研究成果及宁夏特色象化石标本展示给公众,增强公众对古生物知识及地球环境变化的认知。
  活动由宁夏地质局、宁夏地质学会主办,宁夏地质博物馆承办,四川天演博物馆协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指导,将持续至2022年1月3日。
  同心曾是远古时期象的乐园
  走进宁夏地质博物馆,在一楼大厅就能看见一个巨大的象化石,这就是曾经在宁夏同心挖掘出的我国第一具完整的铲齿象化石骨架,在同心丁家二沟一带,发现了大量完整且保存精美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铲齿象、库班猪、大唇犀、鬣狗、跳兔等,是中国中新世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动物群。
  铲齿象属长鼻目嵌齿象科,是一种大型食哺乳动物,因其下颌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故名铲齿象。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我国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均有发现。
  宁夏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杨克成介绍说,恐龙灭绝之后,地球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新生代,这一时期从6600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新生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格局接近,此时地壳活动依旧强烈,亚洲的喜马拉雅高山以及青藏高原,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系,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杨克成说,研究证明,1000多万年前的同心一带,并非像今天这样干旱少雨、树木稀少,当时这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温暖湿润的内陆盆地。那时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丛生,在同心地区河谷地带,占祥上猿在树上攀爬,大唇犀等犀牛在河边洗泥水浴,板齿象、嵌齿象、铲齿象等来到河里,用夸张的牙齿各显神通收集水草。附近草原上,戈壁跳兔、库班猪等动物来来往往,半熊、戈壁犬熊、广河假猫、中鬣狗等肉食者们在草原上或潜伏,或游荡,伺机捕猎……
  象的演化历史达6000多万年
  杨克成说,象是现代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也是比较稀有和孤立的一类动物。在动物分类上,象属于哺乳动物纲长鼻目。现生的长鼻目仅以三种大象为代表,即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亚洲象。但是,在悠久的地质历史时期,长鼻目的演化历史却异常繁荣,至少有180多个种类的化石被发现,足迹遍及到大洋洲以外的全部大陆,曾经是地球历史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类群之一。我国有分布极广的晚新生代陆相地层不少层位都含有丰富的象类化石。
  在动物分类上,象属于哺乳动物纲长鼻目,但是最早发现的长鼻目,无论是体型或者它们的“长鼻子”,都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象类大相径庭,分类学上并不能称为象类。但就是这些“似象非象”的先驱,拉开了长鼻目漫长演化历史的的大幕。
  象的“祖先”,叫做始祖象,又名莫湖兽,诞生于距今4000万年前。始祖象头后骨骼形态表明它适合两栖生活,如今天的河马,大小与近代的猪相近。它具有增大的门齿,虽然没有形成象类特有的大门牙,但已具大象牙的萌芽状态,不具有长鼻。始祖象的臼齿已经开始向丘型化发展,改变了早期长鼻类的双脊型臼齿的范式,也预示着长鼻类未来的一些演化方向。
  象类往昔繁荣的景象已经成为地球历史的陈迹,但是他们在6000多万年的漫长时期内起源、发展、衰落的历史,生动地说明了生物界辩证发展的历史规律。
  真正演化出长鼻子
  杨克成说,后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大象受到了自然的垂青,它们的体型越长越大,下颌骨变得越来越长,影响了大象活动的灵活性。和长颈鹿的进化方式不同,大象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只能让自己的头部变短,尤其是下巴。但这样的话,大象既吃不到树梢的叶子,也无法吃到地面的青草。在这种情况下,大象的鼻子就取代了脖子的作用,它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灵活,鼻子成为了大象的双手,在距今300万年——700万年前,大象真正演化出了长鼻子。
  因此,这一时期的长鼻类才真正成为长鼻子的类群,并且拥了一个更熟悉的名称,象类,即亚目一级的象形亚目(Elephantoforme-s)。从这一时期开始,长鼻类下颌增长,上下第二门齿特别增大,上牙成獠牙状,下牙则成铲状或棍状,成为强大的采食工具,而长鼻仅仅是作为辅助工具,配合门齿和下颌采食之用。
  长鼻类在走过了约6000多万年的艰难岁月,演化出了无与伦比的臼齿和天造地化的长鼻,谱写了一部绮丽多姿的演化乐章。杨克成说,到了今天,象不仅仅是需要人类去保护的动物,人类也在象的身上,汲取了很多力量和智慧。大象因其诚实忠厚的形象成为全世界的吉祥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因此象也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托宝瓶(平)寓意“太平有象”,以象驮如意或者象鼻卷如意寓意“吉祥如意”。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国道338线盐池(蒙宁界)至红寺堡
  •  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宁夏设5个报
  •  中国音协宁夏考区音乐考级举行 6
  •  宁夏地质博物馆科普展持续至明年
  •  中卫市博物馆26日起免费开放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雨后六盘山
    雨后六盘山
    遇见最美的银川
    遇见最美的银川
    宁夏人物
  •  李向成: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  杨梓:发挥余热助力青少年法制教
  •  杨永明:俯首甘为儒子牛
  •  马旭:坚守育人初心 扎根教育一线
  •  王学锋:串起民族团结“幸福结”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