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预付消费引发的纠纷频频出现,商家暂停营业或跑路、服务不满意却无法退款等情况较为集中,预付卡变成了消费投诉的重灾区。
商家“跑路”频发,“预付资金”打水漂
2021年,A女士在瑜伽馆办了一张价值1万元的私教卡,上了3次课后因出差暂时搁置。两个月后,她发现另一家商铺在同一地址装修,才知瑜伽馆已不再营业,退款无门。不少瑜伽馆会员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而店方只在会员群里露了一次面,称解决完债务问题会给会员们一个解决方案,但后续一直再未回应。
2019年11月,一外语培训机构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连锁实体店相继停业,数千名学员缴纳的学费无处追讨。部分学员反映,在培训机构报名时,课程顾问会引导办理分期付款,最终导致很多学员没有课上,每月却依然要还钱,不还就会影响个人征信。
上述现象屡见不鲜,教育培训、健身、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尤为突出。
多因素致使预付式消费乱象频发
预付式消费乱象频发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很难对经营者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特别是经营者的资质、信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方面,在决定预付费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存在信息片面、不对称的情况。
2、 监管有盲区。商家不具备发卡资质、不按规定发卡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在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方面,《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指出,商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单用途预付卡预付资金的监管,防范资金风险。但《意见》只要求购卡时对达到一定数额的卡执行实名制,并没有对使用环节进行规范。此外,个体工商户发售预付卡还未纳入管理,而“小店老赖”现象非常突出。
3 、维权难度大。消费者维权难度大、成本高。部分经营者在销售预付卡时,仅给消费者提供一张卡片,在自己的系统内登记一些简单信息,甚至只是留下姓名和手机号,并未与消费者订立条款明确的书面合同。加上相关的第三方资金存管制度尚不完善,一旦经营者卷款跑路后,查不到被诉方,消费者缺乏证据,难以通过行政和司法渠道进行有效维权。
防范预付消费类非法集资
在预付消费下,隐藏着非法集资运作模式:不以真实消费为目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返还购卡资金或支付一定利息,以购买“预付卡”“购物卡”或“预付消费”等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消费者需要对手段多样的预付消费式非法集资行为增强防范意识,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1.谨慎选择。不要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办理预付卡前,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对于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要多问多想,经受住促销的诱惑。
2.理性办卡。办理预付卡时,应与经营者签订书面合同,明确预付卡的功能、价格、服务标准、优惠条件、有效期限或次数、使用权限、遗失补办、退卡(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各类事项。对于存在疑虑的内容,要取得商家明确答复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交易。
3.合法维权。如发现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者涉嫌非法集资时,要及时向消协、工商、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举报或向公安部门报案,避免“办卡容易退卡难”的现象发生。在双方无法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