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总结分析宁夏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并将宁夏金融扶贫的做法、成效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代表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金融扶贫的活力在于创新、效力在于精准、动力在于融合,以期为我国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上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金融扶贫;宁夏;比较研究
金融扶贫是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关键举措。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明确了六盘山片区等14个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宁夏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为铲除穷根,2011年宁夏就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区一号民生工程来实施,2019年末,宁夏贫困发生率仅为0.47%,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被人民银行确定的省级金融扶贫示范区,宁夏在金融扶贫模式和金融扶贫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可被借鉴、推广的经验和举措。本文对宁夏金融扶贫的主要实践、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宁夏金融扶贫绩效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完成脱贫目标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上的经验和思路。
宁夏金融扶贫的实践
(一)宁夏金融扶贫的代表性
一是金融扶贫地域的民族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是当前影响我国扶贫开发整体脱贫目标任务实现的一大难题,宁夏作为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积极探索研究宁夏金融扶贫机制,能够为“三区三州”和民族地区金融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支持。
二是金融扶贫模式的多样性。在宁夏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金融扶贫占据了重要地位,创出了具有区域和地方特征的金融扶贫“固原模式”“盐池模式”“蔡川模式”“同心模式”等代表性的金融扶贫范本,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可行性。
三是金融扶贫示范的代表性。在全国已经批复的诸多金融扶贫示范区中,宁夏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全区为范围的省级金融扶贫示范区。目前,宁夏通过用好用活金融扶贫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同作战的金融扶贫总体格局,这对于我国和世界其它地区打造区域金融扶贫示范区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二)宁夏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是金融扶贫政策引领科学有效。为了提升金融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宁夏从金融扶贫政策的操作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宁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整合行政资源、金融资源、担保资源、财政资源和保险资源,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金融扶贫的政策体系。
二是金融扶贫管理机制严肃精准。宁夏建立金融扶贫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年度效能考核范围,突出对扶贫信贷资源的投入情况、县域金融资源存贷比情况、尽职免责情况、县域金融服务环境和信用环境优化等内容的考核,使扶贫开发工作成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重心和中心内容。为压实考核责任,宁夏将贫困村金融帮扶任务逐一细化落实到所有金融机构,专门构建以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链条,使得小额信贷分村包干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
三是金融扶贫人员选派注重实绩。干部队伍的选派和使用是宁夏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关键。从宁夏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宁夏金融扶贫成绩的取得、扶贫潜力的挖掘均得益于区、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扶贫组织体系的构建。宁夏通过充分调动各级党委负责人、政府负责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驻村扶贫责任人和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宁夏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脱贫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是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定制多样。为了提升金融扶贫工作的瞄准度和持续性,宁夏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攻点,制定了金融资源有序跟进的扶贫产业规划图和扶贫产业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先行先试、一县一品、一行一策”的方式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实现了金融资源与宁夏地方主导产业、特色农业有效对接。为了构建金融支持扶贫产业投融资体系,宁夏支持本地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全面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将农业设施用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所有权等产权纳入抵押物范围。如宁夏固原市建立“能人”引领模式,通过探索建立“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金融+支部+协会(公司)”“金融+党员能人+农户+项目”等金融扶贫模式,形成了协同发力的金融扶贫总体格局。
五是农村金融设施体系完善适用。为了构建多元、持续、适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宁夏以创建全域移动支付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动移动支付在公交、医疗、高速路、缴税、公共事业缴费、校园、停车场等场景的应用,初步实现了小额消费秒付、足不出户缴费、移动支付享优惠的目标。为了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宁夏积极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站,整合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扶贫服务站,按照市场化原则指导涉农机构根据农村发展需求将电子商务、农村保险、国债咨询、理财预约、贷款预约、农产品销售等规划嵌入服务站中,将其打造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
六是农村金融环境优化持续深入。为了打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融资“管道”,宁夏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农户综合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户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大力开展“三信”创建以及农村青年、农村党员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全覆盖”;建立统一的信用救助机制,主动开展“信用重建”工作,通过设立信用救助资金、拓宽信用修复的范畴、再造信用评定流程等方式方法,破解了贫困农户的信贷融资限制;运用金融扶贫信息系统,建立扶贫信贷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合清收机制,专门组建由司法部门、金融部门、公安部门和政府部门人员组成的清收小组,强力清收。
七是金融扶贫风险防控全面覆盖。宁夏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源对金融资源的引领和放大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组建增信担保机构,扩大扶贫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来源和“基金池”;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两权抵押条件下担保的新机制,积极引导保险业嵌入金融产业扶贫,为贫困农户和扶贫产业专门设计了一揽子扶贫保险保障体系,实现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增强了贫困农户和扶贫产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八是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宁夏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与扶知”相结合,积极探索构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八个”基地,扩大金融扶贫政策和信贷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扎实开展校园诚信文化教育活动,打造“诚信文化教育基地”样板工程。同时,宁夏联合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知识教育与培训,提高了金融服务在贫困地区农村的可获得性。
(三)宁夏金融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农村扶贫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宁夏金融扶贫有效增强了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自我治贫能力和自我富足能力,让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得到持续改善。2019年末,宁夏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5.5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覆盖率上升到80%,贫困农户户均获得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下,2019年末,宁夏总体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13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数量高达93.7万人,贫困县脱贫退出率达88.89%,贫困村脱贫退出率高达100%。
二是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19年末,宁夏已为63.4万户贫困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级授信37.2万户,占比高达58.67%,全区评定信用乡镇70个、信用村654个、信用户41.4万户。宁夏固原市还通过信用重建机制累计释放进入“黑名单”的贫困户1.7万户,占该市“黑名单”摸底总数的56.2%。目前,宁夏已在全区建立诚信文化教育基地18个,城乡诚信文化教育基地试点在全区覆盖率达100%。
三是金融扶贫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末,宁夏风险补偿金高达9.79亿元。例如以贫瘠著称的宁夏固原市,2019年末,该市不良贷款余额3.17亿元,不良率仅为0.6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良占比为2.2%,不良率仅为0.18%。
四是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截至2019年末,全区已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365个,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高达100%。宁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宁夏公交领域移动支付“全覆盖”,全年共发生移动支付交易3343.16万笔。二是银川市大型停车场“全覆盖”,已有25家大型停车场支持云闪付无感支付。三是核心加油站“全覆盖”,全辖共有379座加油站上线移动支付,占宁夏汽油销售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宁夏金融扶贫与1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代表地区金融扶贫的比较
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代表地区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相比较,宁夏金融扶贫体现出独有的五个特性:一是政策引领和覆盖的彻底性。宁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理念,举全区之力建立起涵盖政府部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司法部门、企业和贫困农户多方联系的扶贫开发整体格局,使农村金融扶贫资源利用基本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宁夏金融政策覆盖的彻底性主要表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贷需求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基础性金融服务基本实现了应享尽享,基本实现了从以往输血式、救济式、慈善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式、引导式扶贫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责任追究的彻底性。充分发挥脱贫考核激励、约束和助推作用,在年度考核中将脱贫攻坚比重由原来的7%提高到46%,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建立了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考核干部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对驻村干部推行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三是扶贫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性。金融扶贫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布设,实现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资源向金融扶贫地区倒流倾斜。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信用环境建设的全面性。宁夏格外注重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其创建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对其它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五是风险防范的彻底性。在金融扶贫推进中,宁夏通过构建农村评级授信体系,探索一揽子风险防范举措,使金融扶贫的信用收集、评价、预警和防范成本处于可控状态,有效防范和杜绝了扶贫金融风险的发生。
几点启示
(一)金融扶贫的活力在于创新
宁夏能够让100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其活力源泉在于创新。宁夏通过打造集信用式、抵押担保式和互助式为一体的金融扶贫产品供给体系,有效解决了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产品同质化等难题;宁夏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农村信用体系和农业保险方面的创新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后顾之忧;宁夏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各项金融政策和举措能够落实到位。总之,宁夏坚持因县、因乡、因村、因户施策,做到金融扶贫工作的制度化和机制化,保证了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彻底性。
(二)金融扶贫的效力在于精准
宁夏金融扶贫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和民族因素,格外强调因地制宜。金融扶贫管理机制的建立注重市、县、乡、村四级责任链条和责任体系的完善和个体单元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金融扶贫干部选派注重通过建立常态化组织机制调动金融扶贫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金融扶贫产品创新注重差异化、个性化、场景化、一揽子定制,满足金融扶贫多元化需求。农村金融设施建设注重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和场景深度应用,有效弥补农村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金融环境营造注重打通“管道”、完善机制、强化信用,有效降低金融扶贫的成本。金融扶贫风险防控注重“政银保担”全面合作、信息共享、联合增信,有效降低金融扶贫风险。扶贫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与扶知”相互结合,注重提升贫困户的金融知识素养水平。总之,宁夏金融扶贫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精髓,值得深度贫困地区借鉴和思考。
(三)金融扶贫的动力在于融合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宁夏坚持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客观规律,把金融扶贫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金融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农村供给侧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了金融扶贫的最佳着力点和支撑点,使金融扶贫政策实现了多方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