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真正的读书,大概要追溯到自己初高中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喜欢上阅读,得益于我的母校对读书的重视。那个时候的母校,虽然是一个小县城的中学,但却已经有了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每周一篇读书笔记,是那个时候语文课的长期作业。正是这样的环境,给了我极大地影响,从一开始的应付,到最后,竟渐渐的喜欢上了读书。后来,从准备高考到大学毕业,再到参加工作,环境的变化,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读书之路也就半途夭折了。
庆幸自己能重拾这份学生时代的记忆。有一次出差在外,闲来无事去逛书店,偶尔发现了林清玄的散文集,清新淡雅的装订,别出一格的排版,质朴优美的文字,深深的吸引了我。林清玄的散文,慢条斯理,清新隽永,但却耐人寻味。在他的笔下,看似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蕴藏着深深的底蕴,透露着生活的哲理和玄机。
《红心番薯》是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父亲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对番薯有着特别的偏爱,一开始,作者并不理解这卑微的食材有什么特殊之处,一日三餐中的番薯,让他抱怨甚至厌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并在阳台上种下了父亲带来的番薯,静夜星空,看着努力生长的番薯,他终于明白了番薯对于父亲,对于巷口那个曾经卖番薯的老人,对于像父亲一样的那一代人,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番薯,是一种精神,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都能肆意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番薯,是一种感恩,在战乱和饥荒年代养育了父亲,养育了一代人;番薯,是一种寄托,是像父亲、老人一样远离故土的人对家乡的思念;番薯,是一种信念,是身处前线的父亲告诉自己活下去的精神动力;番薯,更是一种家国情怀,连接着台湾与大陆。
时过境迁,生活越来越好,巷口卖番薯的老人改卖牛肉面了,番薯也被白米饭取代了,而无知的红心番薯,经过了几十年,却依然保持着一颗鲜红的心。
番薯无知人却有情,小小的番薯身上,有着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经历了苦难的父辈们没有忘记番薯,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和平的岁月里依然心怀感恩,不忘初心。
身处这个繁荣昌盛的美好时代,我们很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父辈们的初心,与传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生活中,有着太多世俗的牵绊和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忘初心,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坚定自己的追求,实现我们最初的梦想。
(中源水务公司 李海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