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共分为反哺义、雎鸠缘、手足亲、舐犊情四部分,每一封家书都饱含先辈们爱党爱国爱家的伟岸情怀,铭刻着先辈们献身民族大义的凛然壮志,又像风儿一样寄托着他们的哀思乡愁。这一切都沉甸甸的,积淀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切又都是笔直挺立着的,凝聚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熊亨瀚,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革命家,他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到:余将别汝与父母兄弟去矣。追思家庭间父子兄弟骨肉手足之情,暨与汝十五年结婚之好,宁不凄怆伤心也耶!虽然人生自古谁无死,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含冤负屈而死。扪心自问,尚属光明,公道未泯,终可昭雪。所难甚者,高堂父母,年近六旬,膝下儿女,均只数岁,汝亦尚在青春,诸弟均少能力,家无恒产,养育艰难。凡此诸端,不免耿耿。兹将后事,分告于下……
这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让人痛惜......
思绪万千,泪水涌动,我内心深处激荡着革命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真挚的至爱亲情,炙热的家国情怀,它鞭策着作为“共产党员”的我坚定信念、继承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今天,我们享受着烈士们、先辈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就更当忆苦思甜、瞻仰历史、重温信仰。革命年代,信仰在热血与牺牲中淬火而生,先烈们用鲜血铺就了通往无尽光明的大道,也将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义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卓越精神不断传承。
和平年代,信仰在夙夜为公、强国富民中积淀和升华,如“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钱学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焦裕禄,“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等,一大批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斗士,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战争与和平,尽管年代不同,红色基因展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都充饬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敢闯敢拼、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信仰之力,而这其中也正蕴含着不断迈向美好未来的无穷力量,也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之剑”,激励我们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在平凡的供水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属于“供水人”的风采。
此刻,我想起一首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源水务公司 马国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