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人体容易因情绪烦躁、睡眠不好、饮食紊乱等,而导致体内神经调节紊乱,心脏负荷加重,易诱发或加重房颤,也就是心脏乱跳。
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房颤,预防卒中”。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志军提醒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急剧升高,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脑梗塞的发生。在临床上也发现,由于以下几个常见误解,很多房颤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都受影响,提醒大家引起重视。
案例回放
男子突发中风竟然是房颤惹祸
今年40岁的刘先生平时工作较忙,总是需要熬夜加班、应酬也比较多。早在两年前,刘先生就偶尔感觉到一阵阵心慌。因为年纪较轻,平时身体不错,也没有高血压等疾病,并未重视。日前,刚上班打开电脑,刘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和手不听使唤,站起来的那一瞬间,头晕目眩,栽倒在地……同事们及时将他送到医院进行了抢救,刘先生最终化险为夷。根据刘先生的病史,医生分析偶尔的心慌就是阵发性房颤的表现,因为房颤引发了危险的中风。
听了医生的话,刘先生还是很疑惑,房颤明明是心脏的问题,和中风又有什么联系?
误解一
房颤只影响心功能
什么叫房颤?打个比方:如果把手捏紧拳头再放松的过程想象成心房肌肉收缩及舒张,那么房颤就是手只是在抖动,而没有捏放拳头,也就没有收缩功能了。
“房颤发生时,心房有效的收缩功能消失,这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并可能产生血栓。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停在那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如脑栓塞、肺栓塞等。在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脑栓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有些患者因为中风去了神经科,才被发现有房颤,但病人却根本不知道,这种情况挺多的。”刘主任说。
在房颤的并发症中,中风和心衰是最严重的。其中,心衰可以慢慢预防,而中风却不可预期。有数据显示,在缺血性中风中,有15%到20%是源于房颤,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
误解二
有心脏病的人才会得房颤
其实,除了一些心脏疾病可能引起房颤外,引起房颤的高危因素还有很多,包括:高龄、遗传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栓塞、电解质紊乱等。
此外,饮酒、熬夜、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其他原因也可引发房颤,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甚至成为当前房颤发病增加的重要诱因。这是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是促发房颤的病理机制之一。
误解三
没有症状就不是房颤
如何知道自己有房颤?一般房颤分为持续性和阵发性两种。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表现为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活动量下降。
“比如有的时候心脏猛跳一下,或者有时候心跳得很快,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以疲劳、没休息好来安慰自己,要毫不犹豫地去做心电图检查。”
生活中房颤识别还可以摸摸脉搏,房颤患者的脉搏是完全混乱的,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刘主任同时提醒,并不是所有房颤病人都有症状。“有些房颤病人没有症状,是因为其过滤功能比较强,有效心跳和正常人一样,因此,没有特别不舒服的表现。但是,无症状房颤心脏的基本状况和有症状的一样,仍然有中风、心衰等的风险,但更容易被忽视,所以又称为‘隐形杀手’。”
识别房颤并不难,可到医院做个心电图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误解四
治疗房颤只需控制心律
那么,房颤患者确诊后,应该如何选择科学、适宜的治疗方案呢?
刘主任介绍,房颤的治疗,包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有条件的可做左心耳封堵术;还有部分患者可选择射频消融术,具体治疗措施需到医院就诊。
“除了需要纠正房颤引起的心律异常,抗凝也是一大重点。为了降低中风风险,有些房颤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抗凝药,不能时断时续,以免让中风趁虚而入。”刘主任最后提醒。
提醒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高危人群当中应该常规去筛查房颤,比如不明原因卒中的患者。此外,有些人可能是隐匿房颤,或者阵发性房颤,1个月才发生1次,这类患者更要有意识进行监测。
如何防房颤?
如何有效防治房颤呢?刘主任支招说,首先要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原发病。同时生活方式要科学合理,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少于5g。
戒烟,限制饮酒,尽量避免喝茶、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饮食也要有规律,不可以过饥或者过饱。
适当运动能减少房颤的发生。广场舞,八段锦,跑步都是对中老年人健康有益的运动方式。频繁的超负荷、高强度运动,可能会诱发房颤。 记者 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