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亦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时机。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可以最大限度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而盛夏的气温接近人体体温,人体散热方式以液蒸发为主,所以用热除热是较好的养生方法。
夏季养生一定要“因时制宜”,饮食要与因时养生、因节气养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专家提醒,夏天不要贪凉,该出汗时就出汗,这更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顺四时而适寒暑。
夏至之后,养生着眼于一个“长”字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后,气候炎热导致人体出汗过多、容易上火,疾病易产生。上火容易导致壮火伤气,耗伤人体的津液;而出汗过多则直接耗伤人体津液,这些都可以直接导致人产生疲劳疲倦,甚至引发感冒。所以夏至之后养生要特别注意预防上火,防止出汗过多,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降温解热的办法,如现代人大多会开空调、风扇,保持室内环境通风透气等。但从空调房出来时需要有过渡期,让体内温度有下降的过程,避免从寒冷到高温的环境快速切换而出现身体不适,甚至患上感冒、空调病。无论哪种体质的人,在夏至要注重心境平静,顺应自然界阴阳气交接的变化,避免烈日下暴晒,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阴。
别贪凉,夏季更要预防“冷气病”
“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环境下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患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所以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保持室内温度不低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空调、风扇;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窗户,有条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在室内感觉到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要防止饮冷无度,小孩脾胃娇嫩,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冰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能造成子宫寒症,甚至影响生育。
养生,主张清补结合
盛夏酷暑炎热,最容易使人伤津耗气,且“脾主长夏”、“暑必挟湿”,夏令养生,宜采取清补结合的原则,即消暑化湿、益气滋阴。
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中医认为苦味食物有清热、健脾燥湿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苦味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故在盛夏可适当食用苦味食物。
盛夏易补养的食物和药膳有——
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乌梅、荷叶、绿豆、蚕豆、赤小豆、黄豆、黑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藕、樱桃、青果、马齿苋、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苦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药膳:绿豆乌梅粥(绿豆粳米各160克、乌梅100克、白糖适量,煮熟加白糖待温即可食用),功效:消暑利湿、益气生津。荷叶茯苓粥(荷叶鲜干均可25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煮粥),功效: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糖尿病、痛风、老慢支患者可以不加白糖。
夏季这样补水更有效
夏天气候炎热,出汗较多,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若不及时补水会严重影响健康。体内缺水,会使血液浓缩、血流变缓,出现血栓,从而加大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病率;会使尿液浓缩,影响肾脏对毒素的清除,易形成尿结石和尿路感染;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会使津液减少、胃肠分泌物不足,引起大便干燥。所以,每人最少每天饮水1000mL以上(饭菜除外)。人体在三个时间段容易缺水,起床时、睡觉前和洗澡后,要及时补充水,养生应顺应自然和人体节律。
此外,各种“水”有着不同的特点:
白开水:最经济的饮料,可以补充水分,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些矿物质。
矿泉水:汗液外出常常带走一些矿物质,尤其是钠盐,应注意补充。经常喝矿泉既可补充水分,又可以补充丢失的一些矿物质。
茶水:夏季饮用茶水,既能消除炎热,又能恢复津液,特别是绿茶味苦性凉,更能消暑、解热、生津。茶叶能强心、健胃、利尿、祛暑、解毒。绿茶是夏天最理想的饮料,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饮。
果汁:天然果汁含营养成分较多,例如橙汁,不仅含多种维生素,还可提高体内糖类和钾、钙质与矿物质的含量。但有的果汁含糖分较多,应限量饮用,尤其是糖尿病、慢阻肺、痛风等患者应禁饮。
啤酒:啤酒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类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不过,啤酒因含一定量的酒精,热量较高,经常饮用会使人发胖,痛风患者禁饮。
自制药饮:如芦根、荷叶、藿香饮(上述3味药各15克加开水1000ml,一剂药可冲泡3次),功效:和中化湿,升清降浊。
总之,盛夏要注意别空腹饮茶、冷水洗浴、睡觉贪凉,以及吃生冷食物。(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营养科主任安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