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黑山峡黄河边。
中卫北长滩的黄河。
刘宪忱生活在银川,自称一匹老马。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六十多岁的他,依然背着重达30公斤的照相装备,开越野车,穿越在山水间,行摄中国。近40年的摄影生涯,让他擅长在平凡中发现美。很多人说,他的镜头中,藏着宁夏最美的河流、山脉、树木与云朵。
得益于一颗“童心”
初见刘宪忱,很多人都会感叹,一位六十多岁的人,却神采飞扬,常年一身户外装扮,感觉随时就能出发。而他见记者第一句话就是,“我一辈子都在玩,边玩边拍,是我觉得最好的人生状态。”
在很多人看来,刘宪忱这个年纪,颐养天年才是人生圆满。但这个摄影狂人的日常生活却是一种“野营式”的摄影,只为追求自己心中的奇妙光影,而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获得作品时的欣喜与满足。
刘宪忱说,自己最初与摄影的结缘,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宁夏农业展览馆从事专职摄影工作时。上世纪90年代,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2007年~2008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个人摄影专辑《神奇的额济纳》和《锦绣宁夏》。他还入选了中国百名摄影大师榜单,迎来摄影生涯的新高度。
对于这一切荣誉,刘宪忱都觉得,这得益于他的一颗“童心”,“不要觉得玩就是一件不严肃的事,我很多珍贵的摄影作品,都是在玩中拍摄出来的”。对他来说,以前摄影是工作,而现在摄影是玩。玩,就要玩到精致,玩到极致。
极致美景需要“冒险”
刘宪忱喜欢这种旅行式的拍摄。国外,他到过俄罗斯、印度、尼泊尔;国内,他喜欢自驾越野,把镜头对准西藏、新疆、青海,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家乡宁夏。
看刘宪忱的照片,有一种再次被大自然的美深深打动的感觉,比如喜马拉雅山的那道闪电,群山之间,壮观难得的暴雨雷电定格在镜头中。
刘宪忱坦言,如此极致的美景,其实都是摄影人需要“冒险”精神,才能遇见的。2019年3月31日,这是刘宪忱印度、尼泊尔拍摄旅行的最后一天。为了拍到心仪的作品,他放弃了观光、购物,驱车数小时,又一次来到了尼泊尔的纳加阔特山里。下午还是风和日丽,然而傍晚时分,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此时我被惊呆了,这是在为我送行,还是为了不让我留下遗憾……”冒着被雷击的危险,他迅速支好三角架,把摄影器材调整好,最终拍摄到了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喜马拉雅山脉。这张难得的照片,让他再一次感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还有2018年9月,他拍摄下神秘的40冰川那张照片。在刘宪忱的镜头下,出现了祥云与40冰川同时出现的神奇画面。但这样一张照片,是他和几位摄影人同行,吃住在冰川附近,承受着海拔5300米的恶劣条件,最终拍摄到的神奇画面。
镜头后人的思考
如果你问刘宪忱,摄影师的一张好照片,到底来源于哪里?刘宪忱坦言,顶级的摄影器材是需要的,但其实,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有很多好镜头,来自人对光的预判,因为光是有色彩和感情的,还有人对景色的察觉,有些美景,换不同的人经过,可能经过一百次都熟视无睹,不曾发现。”
前段时间,刘宪忱到中卫北长滩拍黄河。他一直在思索,如何能拍摄到不同的黄河。然后他在66号公路旁找到一处地方,爬到了半山坡上,为了找到最好的光,他分别在凌晨4点和日落时分,用镜头记录下黄河最美的时刻,“很多人都问我,拍摄地点在哪里,其实他们已经路过了无数次。”
刘宪忱的摄影作品中,透露着他的思考。他喜欢用自然中的线条来布局画面,来表达点什么,比如他在福建漳州拍摄海水退潮,蜿蜒的河道,渔船只有一小点置于照片右上方,呈现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感觉,“一张好的照片,意境或许是大于形状的”。
宁夏的美 都在镜头中
有人说,刘宪忱的镜头下,藏着宁夏最美的河流、山脉、树木与云朵。
刘宪忱喜欢拍摄家乡宁夏,他说,因为宁夏集合了非常美好的风貌,囊括了江南的婉约,以及大漠的豪情。所以,他喜欢驱车到处转,数次奔赴固原六盘山、中卫等地,去记录这些风貌带给人的感动。
刘宪忱有一张照片,被很多人喜欢。群山前面,一排金色的树木,排着长队……群山豪迈,树木婉约,唯美如画。那是他镜头下深秋的六盘山。还有中卫大麦地的景色,岩画与枯草,形成了一种“对话”的格局。
“贺兰山下的风光,真的是太美了”,最近他喜欢去贺兰山下拍摄,拜寺口双塔的霞光,初夏令人惊艳的银河,还有一朵朵贺兰山下的蓝色小花,耳语着悄悄话……都在他的镜头里。那是属于宁夏的美,也来自刘宪忱对家乡的美,一种独特的情感解读。 记者 冯元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