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长滩梨园。
南长滩是黄河入宁后的第一个行政村,距离中卫市区70公里。从中卫驾车出发至大青山附近,再左拐进入山区道路。这段大山里的路很不好走,狭窄,弯弯绕绕,时而上坡时而下坡,两边是突兀的黑灰色沙土山包,植被稀少,呈现出西北特有的苍凉,这段路程,手机全程没有信号。
沿着唯一的路,在连绵山丘间颠簸穿行近一个小时后,突然在两个荒凉山丘的夹缝中,跳出一团青翠的绿,突兀、极为醒目,从山与山的夹缝中穿行而过后,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绿色扑面而来,宽广的黄河缓缓流淌,对岸是茂密的林木,村落、民居隐约林木之后。此时脑海中,自然跳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南长滩,的确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黄河边的﹃世外桃源﹄
进村的路在黄河边戛然而止。看着车辆前来,一条渡船从对岸缓缓驶来,这条船连接起了山区小路和南长滩村。
或许因为一路经过多是荒凉,进村后,对绿色的感受格外明显。村里树木极多,枝繁叶茂,阻挡了夏日酷热。田园间条条水渠纵横,十几厘米高的玉米苗油黑发绿,叶子迎风摆动。看着眼前的苍翠,再看看远处植被稀少,黑黄色的沙土山丘,目光自然就落到了宽阔的黄河上,正是眼前这条大河,通过田间纵横的渠道流入南长滩,滋养出满目生机。
黄河自南长滩进入宁夏,拐了一个“U”型的大弯,很像一个有力的臂弯,呵护着这处古村落。南长滩的后人,一直惊奇于他们的先辈,如何能在浩瀚群山中,寻觅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祖辈繁衍,他们也感恩黄河,赐予他们一个美好的家园。
南长滩村书记拓守卿在这里出生和长大,他将南长滩看成一个历史文化大观园的缩影。他见过村里发现的代表史前文明的石器遗址和岩画,还有村东山巅的古长城,他们拓氏家族至今还保留着重修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族谱。拓守卿还说,南长滩有三宝:鸽子鱼、百年梨枣树和山蝎子。
2008年12月,南长滩村被国家确定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人都说,这得益于黄河的庇护。
古树长在南长滩
清晨,站在南长滩东边的山上,就能看到这一段黄河的全貌,远处是群山,身后是群山,唯独在山与山之间的黄河之畔,一座小村落,沐浴着晨光,鸡鸣犬吠,安静祥和。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南长滩人吃水都很方便,在村里向下挖几米,就是一口井,这里的麦子和玉米,浇灌着黄河水,基本没有欠收的年份,村民还养着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古梨园是南长滩最为靓丽的风景。在村北靠近黄河的地方,上百棵树龄几百年的梨树和枣树,就像强壮的卫士,守卫着南长滩。南长滩的人,熟悉梨园的四季,熟悉每一棵树的样子,他们无数次从这些树下走过,见过它们梨花带雨的情景,见过香水梨挂满枝头,也见过秋叶缤纷,冬雪压枝头。拓守卿说,他每次从这些粗壮的古树旁走过时,再烦闷的心情都会变得平静,先祖栽下的树,就像长辈一样,温和地和他聊天,告诉他黄河边的许多故事。
这个“U”型黄河大弯里,还有宁夏最为名贵的黄河鸽子鱼,南长滩的人自豪地说,鸽子鱼仅见于南长滩一带的黄河水湾里。产于南长滩的鸽子鱼又叫铜鱼,其腹肥大、嘴尖长、眼小带红圈,体长八九寸,淡红色中泛有银白色。相传古时朝廷曾钦命宁夏等地官吏按时贡献鸽子鱼,明、清时鸽子鱼为贡品,每年定数量进贡,若不足数,地方官将受处罚。遂身价倍增,一对鸽子鱼可换一件上等沙毛裘皮。
一座村落的今昔巨变
这些年来,南长滩的改变不少,村里57岁的摆渡人李进武都看在眼里,就从他最熟悉的交通说起吧。
李进武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已有26年,父亲划着羊皮筏子把村人送到河对岸,而到他这一代时,用上了铁皮船。渡过黄河,沿着向北的山路到中卫,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南长滩人走向外界的路。“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也可以不渡河,走村东的一条路,从山里绕行,也能到中卫。”不过,李进武说,当年他们开着手扶拖拉机走这条路,70多公里的路程,早上天蒙蒙亮出发,天黑才能到中卫。
前几年,渡过黄河通往中卫的山路硬化了,虽然还是在山里弯弯绕绕地前行,但对于交通闭塞的南长滩而言,这已是巨大的改变。早先只能步行的崎岖山路,现在开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中卫市。
“2000年通电,2005年举办第一届梨花节,2008年被确定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通网络,2017年硬化山路……”李进武细心数着这些年来,这座小村的变化,这每一次改变,也让南长滩人的生活跟着发生剧烈变化。通电后,李进武买了一艘靠电驱动的大渡船,梨花节3天时间,他来回渡车就能收入3万元,南长滩村里开起了53家农家乐,昔日无人问津的梨子和核桃,成了致富的特产……
离别南长滩时,李进武笑着说,等到梨花开时,一定要再来看看。那时,他的家乡比现在更美。 记者刘旭卓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