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沙水相融成就神奇土地
时间:2022-06-06  来源:银川晚报
  羊皮筏子摆渡人周兆发。
  扎草方格的劳动者。
  这个季节站在沙坡头的沙漠中,太阳炙烤得皮肤生疼,迎风而起的黄沙拍打在脸上,即使戴着口罩和眼镜,依然会吃到满口沙子,被沙子刮得流眼泪。这个时候,你才会感受到一方固定黄沙的草方格有多重要,一湾浩荡的黄河水有多珍贵。
  沙漠里扎草方格的人
  见到36岁的王涛时,他正和同事在沙漠里扎草方格,王涛拿起一束干麦草铺在沙子上,同事将铁锹放在麦草上使劲踩下去,麦草下半截的20多厘米被扎入沙子里,上面露出十多厘米。一分钟不到,他们就在沙漠里扎出一个一米见方的麦草格子。
  “这样的格子,连起来就像一张网,铺在沙漠上,沙子随风经过时就会减速、下落,慢慢地,沙丘就被固定下来了。”王涛的话盖过了此时的风声,他说,随着草方格固定住流沙,一些沙生植物,比如红柳、沙蒿和花棒等种子,会在草方格里扎下根来,随着雨水降落,慢慢发芽、长大,永久固定住这一片沙漠。
  王涛小时候就居住在沙坡头景区附近的村庄里,长大后,他继承了父辈的职业,继续做起沙漠里扎草方格的人。他站在沙坡头景区,指着远处视线尽头的一条绿化带说,他小的时候,那里还是沙漠,看不到绿色。“甚至旁边这条大道的位置,过去也是在沙漠里。”王涛指着中卫市区通往沙坡头景区的一条八车道柏油路说。
  漫漫黄沙里的“绿丝带”
  中卫沙坡头治沙事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为加快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这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沙漠铁路,在中卫境内长达55公里,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且要穿越长42公里、高130米的沙坡头。建设之初,曾有外国专家预言:这条铁路用不了30年,将被沙漠吞噬。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如今已正常运行64年,如今从腾格里沙漠上空俯瞰,包兰铁路就像一条巨龙在沙漠穿行,它经过的铁路沿线,已是一条格外显眼的“绿丝带”,阻挡着风沙侵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沙坡头居住的人们,都知道这里的风沙有多可怕。“晚上刮一场大风,早上起来门就推不开了。”在沙坡头村老人的记忆中,沙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和沙子争夺地盘,争夺生存空间。
  中卫人杨富国在他所著的《风雨沙坡头》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卫沙坡头的生态环境: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沙漠占中卫市土地面积的22.7%。这里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为187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980毫米,是降雨量的10倍多,长期处于荒漠化威胁中。20世纪50年代初,中卫市还是中卫县,县城之外不到5公里就是漫天黄沙。这样一座被沙漠包围,降雨量又极度匮乏的城市,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黄河,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沉淀着历史的羊皮筏子
  “师傅,走吗?”听见游客的询问,38岁的周兆飞熟练地背起羊皮筏子,低头向前走去。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
  在中卫,制作羊皮筏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战国策·燕策二》中的《乐毅报燕王书》记载:“夫差弗是也,赐之鸥夷而浮之江。”“鸱夷”指的就是皮囊,远看就像一个个葫芦。
  周兆飞说,羊皮筏子的浮囊制作,要精选3年以上体大无伤的山羯羊宰杀后,从羊臀开刀至尾,割去头部四蹄,从开口扒下整张羊皮,置于2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发酵腐败,再将羊毛拔净。后灌入盐水置于阳光下暴晒10天,灌入1斤胡麻油置于高温环境,待表面呈金黄色,置于阴凉通风处使之内部产生胶液,方才制成。排架制作也非常讲究,排架由横杆、压杆、排帮、手划桨组成。最后再用麻绳或尼龙绳将14只浮囊按5、4、5的排列方式交错固定在排架上,一副羊皮筏子才算制作完成。
  采访中,一位乘坐羊皮筏子的游客说,坐着羊皮筏子漂流在黄河上,有一种与母亲河融为一体的真实感。如今,羊皮筏子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沉淀着历史,记录着黄河文明。
  浑厚多彩的黄河文化
  沙漠和黄河在中卫这片土地相遇,造就了这片土地的浑厚和灵秀,也造就五彩斑斓的黄河文化,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卫建筑彩绘、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中宁县的黄羊钱鞭、中卫民间故事、山花儿、舞龙、烙画、剪纸、刺绣、黄河石鉴赏、泥塑、擀毡等丰富的非遗项目。
  周兆飞最喜欢在摆渡回家后,吃一碗蒿子面。沙蒿在中卫十分常见,是生长在半沙漠地貌中的一种植物,每年深秋,蒿籽饱熟,香味四溢,人们就会到荒野中,铺上篷布,拿上棍子,连捋带敲,捋采成熟的蒿籽。蒿子面流传已久,古时,人们将沙蒿籽碾磨成粉,发现蒿籽粉遇水后具黏性,用它和面不但柔韧、筋道,而且还有健胃、清热、护肝、明目等功效,后来蒿籽入面的习惯就流行起来。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流经中卫,滋养着两岸风物,也影响着这里的美食文化。
  中卫剪纸、刺绣、烙画艺术,也多与黄河、大漠有关。中卫黄河石鉴赏非遗传承人石建武,痴迷于中卫的黄河石,在他眼中,历经磨砺的黄河石到了中卫,像是已经修成正果,美丽而神奇,石建武说,“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是另一种形态的‘生命’。”
  在剪纸、刺绣,以及中卫民间故事等非遗项目中,其元素无一不与黄河有关,黄河哺育了中卫,中卫人也以自己的方式,感念这条大河。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高标准农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进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擦亮湖城银川生态底色
    擦亮湖城银川生态底色
    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
    宁夏人物
  •  白亚东:青春浩气走千山
  •  为残障儿童托起幸福之家
  •  倾尽丹心育桃李 奉献韶华铸师魂
  •  周秀:甘做守护“电网心脏”的忠
  •  王瑞刚:走出好路子 拼出好日子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