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银川市生态环境局不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层次深度、领域广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创建“无废细胞”,实施美丽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治理绿化行动等举措,守护生态环境,增强工作质效。
推动“无废细胞”落地开花
“无废细胞”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载体,也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无废”理念的基本组成单元。在村庄、社区、园区、工厂、景区等领域建设“无废细胞”,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全面系统建设“无废城市”的坚实基础。自2022年4月银川市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全市聚焦“五大领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难点痛点,以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在工业、农业、建筑行业等六个领域,推动“无废城市”32项重点工程建设,狠抓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科技赋能,“无废细胞”落地开花,全面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银川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无废细胞”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经创建单位申报、牵头单位评估鉴定、市无废办抽查复核,我们命名了‘无废学校’‘无废乡村’‘无废企业’‘无废4S店’‘无废景区’等九大类“无废细胞”100个,通过打造各类‘无废细胞’,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以小细胞改变大环境,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锚定“无废城市’的建设目标,推广清洁能源,在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活领域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与风险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大力开展美丽河湖建设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市生态环境局围绕黄河银川段积极开展了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扩整、恢复河湖水利功能,大力实施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
“去年以来,我们深化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持续开展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制定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细化明确每个排污口的责任主体、整治措施及整治时限,采取‘现场徒步排查+周边群众闻讯’的模式摸清排污口污水具体来源,打造具有银川特色的排污口‘清单’。”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巩固治理成效,市生态环境局成立日常巡察组常态化开展巡查,对发现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监督指导乡镇(街道)抓好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开展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276个排污口进行“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已完成整治244个,整治率88.41%,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完成40%的整治要求。
同时,我市在全区率先启动美丽河湖建设,结合“两纵八横多湖”水网布局,以典农河为主线,编制了典农河贺兰山路段等5个示范带、阅海湖和七子连湖2个示范区及阅海9号湖生态湿地示范园的总体规划方案,实施了一系列美丽河湖建设项目,全市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均有效提升,美丽河湖建设初具成效。截至目前,实施重点河湖项目28个,已建设完成14个,剩余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金凤区宝湖、典农河城区段通过自治区美丽河湖验收;鸣翠湖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列入国家湿地名录,并参加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生态环境部正在进行第二轮审核,有望成为继沙湖后宁夏第二个国家级“美丽河湖”建设范例。
开展生态治理绿化行动
2023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塬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将植树造林与城区美化、景区提升、乡村建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有机结合,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为呵护生态颜值,提升经济“含绿量”,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按照“气在管、水在治、土在防”的工作思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去年我市印发《2023年银川市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工作方案》,实施西夏区套门沟、贺兰县宰牛沟、永宁县闽宁镇等重点区域遗留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治理面积超过3000亩;实施银川国家湿地公园(阅海、鸣翠湖)湿地保护修复等项目,完成恢复湿地4.3万亩,全市发布一般湿地734处,面积达40.97万亩。
同时,我市抓实抓细林长制,全面完成《宁夏银川市国家森林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0年)》近期任务,国家森林城市24项创建指标全部达标。防沙治沙工程深入开展;实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工程3.905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5万亩。谋划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项目5项,计划总投资3.42亿元。 记者 鲍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