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乡村美景入画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村民刘福生正在散步。
“以前别提散步了,门都不敢开,车一过泥路就尘土飞扬。现在变化大了,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刘福生开心地说着家门口的变化。
枣香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得从离刘福生家不远,已见雏形的“百年沙枣林大道”说起。
1989年,刘福生从固原市隆德县移民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时,就住在沙枣林附近。“枣香村也是因为这里的百年沙枣林得名的。”刘福生说,“不怕你笑话,‘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句顺口溜就是我们村以前的真实写照。”
农村要小康,环境算一桩,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必须补齐人居环境短板。这些年,枣香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整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公共场所、主街道两侧的外墙面进行美化,并下大力气解决乱堆乱放、私搭乱建和残垣断壁等问题。因为农户耕种车辆不断增加,羊场组和二站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需要修建生产道路,经村“两委”、村监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在车辆无法通行的渠道修建了14座渠桥。
也就是从那时起,枣香村迎来了“蝶变”,以前污水横流、又脏又乱的现象不见了,村庄路宽了、绿多了、墙美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环境变好了,枣香村村“两委”又琢磨着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深度融合。“‘百年沙枣林大道’就是连接村里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大动脉’。”枣香村党支部书记赵亚军说,枣香村主干道是一条长5公里的沙枣林大道,道路两边栽种着600余棵沙枣树,是枣香村村名的由来,也是村里的“门面”。
今年,枣香村村“两委”发动村民修整沙枣树周边道路,清除杂草、修剪树枝,在滨湖路、隆马路、浴山潭大街、隆湖路等温棚园区主要道路路口竖起宣传栏和路标牌,在四合院组温棚园区建成冷库和初加工车间。同时,借助大武口区引进的德希恩、富惠荣等企业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到村里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将枣香村打造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美丽乡村。8月5日临近黄昏,枣香村沙枣树林里依然穿梭着人们忙碌的身影。十几位村民分散作业,有的松土、有的撒花籽、有的浇水,各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看着沙枣树在风中轻轻摇摆,村民蒋雨生一边干活,一边不住地点头说:“等花儿开了,咱们再来好好欣赏美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千篇一律在农村复制城市形态,而是要让农村环境变得干净整洁,让房屋变得整齐美观,并且要立足本土资源,坚持原样修复,凸显农村地域特色。”赵亚军拿着“百年沙枣林大道”的规划图说。
“我们还要补种500棵沙枣树,在沙枣林通往温棚园区的道路边种上苜蓿和花草,修建凉亭和健身步道,打造商业区,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养殖,实现从‘农村美’到‘农民富’的转变,让我们村的村民也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赵亚军说。
放眼幸福的枣香村,大棚里瓜果飘香,“百年沙枣林大道”上笑声朗朗,乡村振兴步伐有条不紊,一条增收致富的大路正徐徐铺开。(记者 李薇 狄彦冬 袁宏剑 实习生 景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