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武口区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在人才“引、育、用、留”上做实文章,突出“筑巢引凤”、专业赋能、载体创新和机制优化,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大武口区大力实施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在外人才反哺家乡、乡贤能人服务家乡“三大行动”。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人才“归雁计划”,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作用,对从村(社区)走出去在外务工或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员全面摸排,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建立镇、涉农街道及村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采取微信电话联系、座谈交流等方式,多形式宣传乡村产业发展前景、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人才回家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引导企事业单位与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盐碱地改良、生物菌剂应用等农业领域专家人才30余名,带动培养本土农业人才100余名。指导星海镇、沟口街道办事处、龙泉村与宁夏理工学院签署校地人才合作协议,拓宽乡村振兴人才引育渠道。
实施乡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20余场次,实现农村党员全覆盖。大武口区、镇两级全员轮训130名新任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对28名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开展了两轮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战本领。整合职能部门优势资源,为农村劳动力推送“政策+培训+平台+服务”一体化扶持套餐,组织530名农村劳动者参加家政服务、电焊工等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90名农村青年提供创业培训,发放创业贷款424万元,培训农村电商人才550人次,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46名,帮助农村劳动力提升增收致富能力。通过专家讲座、实地指导等方式,培育农机操作、植保等农村实用人才1200余名,挖掘培养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者300余名,扶持培育致富带头人179名,乡土人才领办创办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0家。
加快引才聚才载体建设,建成贺东庄园、睦群鱼种繁育等4个国家级星创天地,泰嘉渔业等2个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八大庄等8个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指导绿峰源农业公司建成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为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聚集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持续推动人才下沉乡村,高标准选派66名科技特派员包片联村提供技术服务,实现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为星海村和龙泉村引入食用菌、红树莓种植、鲈鱼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获批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专项及乡村振兴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资金200万元。依托各村农技服务站点,农技专家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推动大武口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乡镇干部、乡村教师、驻村工作队员乡镇补贴待遇,对11名在乡村工作满15年的专技人才不受职数限制聘任中高级岗位,统筹推动32名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优先推荐8名乡村教师参评自治区教学名师,激励乡村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发展。打造星海镇劳务工作站、恒达纺织扶贫车间等,指导隆惠村成立劳务公司,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搭建星海镇移民创业扶贫市场、返乡人员创业帮扶中心、家庭服务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摊位300余个,孵化家政企业17家,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让农村劳动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真正让人才“留人”更能“留心”。(记者 李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