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锦林街道的绿化工人乔德志家里有一张老照片:当时还在跑运输的他和朋友站在大武口区110国道与世纪大道交叉口的汽修厂前,脚下是一洼污水,身后停靠着一排运煤的卡车。
“照片看起来发灰,这可不是因为放的时间长了,那天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说起当年世纪大道一带的环境,乔德志直摇头,“当时这片区域只要刮大风,人就变得灰头土脸。拉煤的卡车穿行在两边遍布洗煤厂、堆煤场的道路上,空气里弥漫着粉煤灰。”
“那时候,大武口最稀缺的就是蓝天、绿树。”也曾跑运输,后来同样转行搞绿化的工人雷敬明有相似感受,“我们拉完煤回家洗脸,洗脸盆里能澄出一层煤灰。那时候没人敢穿白衣服出门,每次回家时衣服领子、袖口黑乎乎一片,洗也洗不干净。”
4月23日,说起往事,乔德志和雷敬明感叹,往事随风,记忆中蒙着灰色的萧瑟景象早已被大武口区劲扬的绿色发展之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满目新绿映兰山”的生机盎然。
今年,石嘴山市将贺兰山东麓110国道生态提升项目列入重点项目,项目建设总长度5.6千米左右,建设面积484亩。项目2月23日开工建设后,乔德志和雷敬明就在现场忙活,“目前贺兰山东麓110国道(世纪大道段)项目已完成管网铺设,计划于4月底完成苗木栽植。”
最近,开车往返于大武口区和惠农区的司机王洪刚每周都经过世纪大道,他注意到,新建绿化带里春夏秋三季常彩的乔灌木和地面被翠绿、金黄、深紫等色彩交织,让人眼前一亮。
“国道上来往的卡车较多,多彩绿化带、绿篱不仅可以更好地防风固沙,也有养眼放松的功效。我们根据路段长度,融合各路段的景观特色,每隔70米栽种一种灌木,选取了景观层次丰富的金叶榆、矮化金叶榆、紫叶李、紫叶矮樱等树种。”大武口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张勇说,世纪大道是大武口区北面的主入口,随着城市绿化品质提升,对这条道路沿线绿化进行改造提升势在必行。
世纪大道的“绿色蜕变”是大武口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业摇篮向科技创新摇篮转型,推动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的生动注脚。
2017年,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大武口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踏上了“弃煤补绿”的新征程,关闭退出涉煤企业129家,治理历史遗留无主渣堆、采砂坑16处,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4个,累计动用土方8200万立方米,拆除洗选设备108台套,拆除厂房等3500余间。同时,采取采坑回填、削坡降级、沟道清理、坡面覆土、人工造林、撒播草籽等多项措施,修复“伤口”,修补“绿色”,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4个,栽植树木64万余株,播撒草籽80平方公里,整治修复面积106平方公里。
这些年来,大武口退出以煤炭为主的产能826万吨,涉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由2016年的47.8%下降到2021年的14.5%,“十三五”期间能耗总量下降18.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5%。“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大武口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在宁夏实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零的突破。”大武口区主要负责人说。
通过治理,贺兰山“黑、脏、乱、差”的状况明显好转,大武口人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不断提高。
去年以来,大武口区坚持以修山、整地、增绿为重点,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要、综合康复为基的方式实施8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目前,该区新增绿化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8%,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83平方米,居自治区前列。(记者 朱立杨 文/图)
绿化工人在世纪大道两侧栽培、修剪绿化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