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宁县胜利乡的八渠村,有一个独特葡萄品种——大青葡萄,在宁夏乃至全国,种植的区域都很少,因为口感好不愁卖,一亩地的大青葡萄收入接近4万元,而就是这样的葡萄,曾经差点销声匿迹,关键时候,村党支部“坚守”住了这个产业,而今,一串串大青葡萄已经成为村民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骑自行车到银川低价卖 葡萄很甜日子却很苦!
在永宁八渠村的大青葡萄,因为皮薄多汁,不便于运输,这成为了大青葡萄推广的“软肋”,可也是因为皮薄多汁味甜口感佳,它又成了稀罕货。这两天,这里的葡萄园陆续开园,村民的忙碌也开始了。种植户张建军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就骑自行车到银川卖,那时候天摸黑就出发,路上也没有路灯,就挨着路上的标志线白线骑,而且去了先赶早市,早市完了就走街串巷,有时候还被城管赶,太难了,而且到下午葡萄蔫了,只能低价卖,所以很多人都放弃种葡萄。”
唐铎才夫妻俩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种了五亩大青葡萄,因为葡萄时令性很强,要是不卖就得烂地里,只能低价抛售,可是他们也发现价格越低,市民越觉得葡萄品质不好。唐铎才告诉记者:“我们知道品质好,有时候也没有办法,低价就让大家没信心,可是都是十几年的老树,压根舍不得去挖掉,只能将就维持。”
八渠村党支部书记唐艳娟告诉记者:“当时初步统计了一下,八渠大青葡萄的种植户最多有个十几户左右,亩数也就剩了三四十亩,也就是说大青葡萄已经到了那种销声匿迹的地步。”
路通了!党支部树起主心骨 市民开车来采购
就在葡萄即将销声匿迹的时候,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开会分析了形势,一,这个葡萄品种口感好,销路一定会有;二,这里新修了一条宽阔马路,东临109国道,西接永宁快速通道,交通便利,车来车往客流量大;三,大青葡萄是其他地方少有的独特品种,这反而会成为它的优势。
所以,这个葡萄要坚持种下去,党支部也没有好办法,就先用笨办法,也就是在马路边上摆摊,结果,葡萄的受欢迎程度超过了村民的想象。
唐铎才告诉记者:“记得那天下雨走不了银川,就拿来把葡萄摆在路上试试看,因为口感好,大家也能看到葡萄园子,而且那时候价格也不高,所以大家就记住了我们大青葡萄,真的是一炮打响,当天比银川市卖得情况还好,销量高出好几倍。”
有好东西,不怕价格高,随着知晓率的不断提升,种植户根据市场其他品种比较定了价格,即使比一些品种价格高,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到了季节会有很多人开车到八渠采购葡萄。
唐铎才和张建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去年分别种了五亩和四亩,平均亩产在3500斤以10元/斤价格计算,两人收入分别近15万元和12万元。
种植户张有寿告诉记者:“市面上有的卖5元、7元,我们去年卖10元,虽然贵点,但是到了后面就根本没有货了,一点也不吹牛。今年我们的定价应该会更高,但我们有信心。”
举办葡萄节 引进现代化种植 让八渠大青葡萄走得更远
和骑车销售的散卖相比,集中摆摊产生了集聚效应,为了快速地让大青葡萄在市场上有良好的效应,从2019年开始,政府连续举办了八渠村大青葡萄节,自此,整个村的葡萄销路一下打开。
唐艳告诉记者:“现在这些农户种植大青葡萄,不光是一队的人在种,其他队上也在种,包括有些党员有些老百姓都跟我说,这是我们八渠村自己的产业,正是党支部和村民的一点点坚持和发展,大青葡萄的种植从最初的三四十亩,已经扩大到了两百六十亩。”
有了市场,质量是关键,为了能让大青葡萄的口碑一直持续下去,现代化种植也是重要的一环,去年村集体试种了几十亩葡萄,既是村集体的增收项目,更是种植户的示范田和试验田。八渠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小军告诉记者:“最大的变化是棚,现在我们搭建了钢架棚,并且薄膜搭上以后,雨水落不到大青葡萄表面上头,它就不容易裂果,这样它的品质也好了、产量也高了、效益就增加了。”
好的方法用在这里,让村民去学去用;不敢尝试的种植方式,在这里先试验,有把握了再推荐给村民。今年,乡上又给八渠村下了指标,继续再扩大300亩,让八渠的大青葡萄上规模,让产量跟得上需求,让这个产业继续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记者 闫红强 卜令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