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育质量? 兴庆区给出答案。
位于兴庆区的银川市第四中学重新审视教学的各环节,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作业,通过聚焦作业研究,分层设计、布置、评价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3564”作业改革模式,为学校教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方案。
“‘3564’作业改革,以‘分层实施’作为带动备课、上课、作业环节改革的切入点,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让学生听得进、学得深、爱思考,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银川四中校长章伟介绍,“3564”作业改革模式,即“3面5环6步4单”,“3面”指“分层、控量、提质”三个方面;“5环”指教师操作层面有关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评价、反馈”的5个环节;“6步”指学校层面作业管理的包括总量控制、学科分配、作业设计、年级汇总、班级调控、家长反馈等的6个步骤; “4单”指学科教师备课组填写的“作业一表式控制单”、辅导教师填写的“学生作业上交情况单”、学校教务处检查的“作业检查情况反馈单”和“家校作业联系单”。
“3564”作业改革带来的变化,学生和老师们的感受最为直接。八年级一班学生麻纯宁说:“和以前相比,现在作业重复性、抄写类的很少,大都是针对弱项进行提高的题目。” 八年级四班班主任沈阳告诉记者:“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更好了,因为作业总量的合理控制,保障了学生的睡眠时间,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为让每位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银川四中响应兴庆区教育局要求,实施课后托管服务,利用“四点半课堂”,做到“一班一师”督促、辅导、收缴作业。
与此同时,兴庆区教育局以通识素养为导向落实“双减”,研发整套“给宁夏儿童的通识素养大课”线上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对宁夏本地的地方文化、历史地理、民俗传统、民艺非遗、文物风物等做大量原创转化,成为学生了解家乡的有效渠道。
“通识素养大课将很多难懂苦涩的‘硬知识’进行转化,让学生通过身边自然的物象学习到有趣的知识。”兴庆区第三小学四年级教师申玉欢说,比如四年级的《芦苇》课程,学生从“蒹葭”二字到实实在在的芦苇实物,通过实物观察、自主探究、阅读文献材料以及动手制作芦苇标本等环节,培养了他们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能力。”
据兴庆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给宁夏儿童的通识素养大课”课程设计突出“科学性、时代性”,能为学校提供五育并举、综合实践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素养、互联网+教育等多项工作资源。课程最主要的优势是创新线上+线下双师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跨学科、无边界、合作学习,更让学校的教师逐渐学会创新性研发课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记者 肖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