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区怀远街道艺校社区找到了解决矛盾纠纷的妙招,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梁渠稍村年轻干部杨少博积累了不少写项目书的心得,西夏区兴泾镇黄花村有了村集体经济……这些改变是西夏区试点导师帮带制结出的果。据了解,今年5月,西夏区开始试点导师帮带制,采取“村带村、老带新、强带弱”“一对一”“一对多”等帮带方式,结成42对导师帮带对子。
老带新,助力年轻干部成长
“要想做好村里的工作,嘴要甜、腿要勤、心要诚,要与村两委融在一起,还要发挥你的优势来解决村上的问题。要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要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群众的想法是啥。”贺兰山西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曹德玲语重心长地对身旁的小伙子说着。
这个小伙子名叫杨少博,是名选调生。去年12月份,大学毕业不久的他来到良渠稍村担任村主任助理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让他皱起了眉头。比如,他协管党建工作,发展党员是其中很重一项工作,然而,发展党员流程多且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项目申报书、工作材料与写文章相差甚远,常常要反复修改。曹德玲在2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拜师后,曹德玲针对杨少博的“短板”进行指导,而杨少博遇到难题也主动求教。现如今,杨少博干起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据西夏区组织部副部长石平院介绍,为了让徒弟学到真本领,在确定导师时,西夏区结合实际,把推选导师的过程作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过程,按照“镇(街道)党(工)委推荐、组织部审核”的程序,从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站所长(中心主任)、老先进、老乡镇、经验丰富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择优遴选39名在党建业务、基层治理、产业振兴等领域有专业特长、实操经验的干部担任导师,建立帮带导师库,并适时进行调整。同时,着眼村(社区)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社区)发展思路不清、治村(社区)能力不足、新入职年轻干部经验不足等问题,聚焦全面打造“能带富、善治理、敢担当、勇作为”的镇街、村(社区)干部队伍,将22名事业心强、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镇(街道)年轻干部、12名新任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8个村(社区)共42人(村)确定为帮带对象,综合分析帮带对象的短板弱项和需求,建立帮带需求库,明确帮带方向。
精准帮,见实效
艺校社区辖区内居民之间、居民与物业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纠纷较多,其帮带导师朔方路街道玫瑰园社区书记郭红梅针对这种情况,将该社区“老王说和室”志愿项目“搬”到艺校社区,帮助艺校社区进行现场调解指导,并传授矛盾调解经验,从而提高艺校社区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截至目前,已解决遗留问题2个,调解辖区矛盾纠纷4起。
黄花村是个失地农民村,近几年该村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一直为零,因此,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今年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于慧琴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导师帮带制实施后,依靠强村带弱村,兴泾镇泾华村、十里铺村与黄花村结对,一个帮助发展产业,一个传授党员教育管理经验。眼下,黄花村大葱种植基地已进入丰收季,再加上6栋设施温棚租赁收入,预计今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万元。
“西夏区围绕学政策、理思路、提能力、补短板、建机制、强治理、抓创新7项内容,聚焦工作实际和要求,精准制定年度帮带培养计划,明确帮带导师职责清单、帮带对象任务清单。缺什么、帮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镇(街道)党(工)委还按照“一人一册”,建立帮带对象成长档案,量身定制个性培养规划,进行跟踪帮带培养。”石平院说道。
此外,西夏区还通过实地调研、电话问效等方式及时跟踪帮带工作进展情况。截至目前,西夏区委组织部已开展督导40余次,帮带双方开展理论共学进50次。 记者 李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