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大全市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今年,我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着力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督促指导上下功夫,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今年,为保障公开力量,各县(区)及部门均设置政务公开专岗,配齐配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机构承担、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为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聘请20名政务公开义务监督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定期对两县一区及市政府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督促各责任部门(单位)严格按照主动公开目录,落实落细各项任务,做到应公开尽公开。
同时,我市始终将加强人员培训作为推动政务公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主动加强与市财政局的沟通对接,将培训经费列入每年部门财政预算。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在南京市、昆明市和重庆市举办“全市政务公开专题培训班”,共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200余人次,严格做好人员选派、课程设置、师资邀请等工作,邀请中国社科院、西南政法大学等单位领导和知名专家授课,培训针对性强、效果好。督促指导各县(区)开展业务培训,全市基层政务公开干部队伍的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大幅提升。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署要求,认真梳理市本级主动公开目录清单,优化设置22个领域674项公开事项,着力形成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发布清单体系。按照“专栏行专”的定位对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栏目”进行调整,将36个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进行模块化,实现了“以栏目促公开”,促使公开信息更加清晰化、便民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主动公开批准结果信息、项目施工进展等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信息6000余条。公开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3000条。公开住房保障、工程建设、医药耗材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14198条。发布监管规则标准、食品药品检查抽查、行政处罚等信息5000余条,为企业纾困、保障民生、激发市场活力提供了政策依据。
此外,我市依托政府网站、《中卫日报》、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开展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办事服务、热点回应等,2021年上半年及时发布各类信息2300余条,公开各类文件政策237件,通知公告130条,解读各类政策112件,办理市长信箱及网民留言448件,办结率92%。建成覆盖市、县(区)、镇(乡)、村(社区)政务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的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构建全流程、全闭环“好差评”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含分厅)设立投诉中心、投诉举报箱,与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网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咨询投诉通道,实现“好差评”全覆盖。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规范设置政务公开专区,各乡(镇)民生中心统一设置政府信息查阅点,严格落实“八有”建设,即:有标识牌、有指引牌、有查询机、有打印机、有管理人员、有查阅资料、有管理制度、有查阅登记册,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通讯员 刘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