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大头条
一只高科技滩羊的“裂变”效应
时间:2021-01-1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唐如峰
  偷牧、滩羊数量锐减、产业发展前景黯淡……作为宁夏“五宝”之一的滩羊,曾带来严重生态问题,当地不少百姓一度因全面封山禁牧而不愿养羊,这一肉质细腻、毫无膻味的国宴羊险些成为“濒危动物”。
  

 

  这是1月7日拍摄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龙源村滩羊产业科技扶贫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要是滩羊价值提高了,老百姓就愿意花钱买饲草了,谁还愿意跑到山上去偷牧?”2003年,兽医出身的寇启芳听日本留学归来的丈夫谈起价值更高的雪花牛肉,当即决定做雪花滩羊肉,发展这一优势产业。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罗山脚下,寇启芳和丈夫牛文智借钱成立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请来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研制出拥有大理石花纹的雪花羊肉。她扩大养殖规模,与高校开展合作,探索通过自然选育、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方式生产出一胎多羔、个头更大、裘皮价值更高的滩羊。
  

 

  寇启芳(左)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城东养殖园区内向科研人员了解试验进度(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如今,寇启芳在罗山脚下建成宁夏最大的滩羊保种繁育和科研基地,且拥有饲料加工厂、滩羊肉加工厂、冷库、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滩羊基地也成了科研宝库。数九寒天,在导师带领下,几名研究生在羊舍中采集代谢笼中公羊的羊粪,制定精准饲喂方案,提高效益,同时减少羊粪尿中的氮、二氧化碳等带来的环境污染。
  “基地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试验条件和充足的试验羊,我们不但完成了科研项目,还培养了大量研究生,为畜牧业发展储备重要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小龙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城东养殖园区内的每只滩羊都有编号(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科技成果也直接惠及周边养殖户。寇启芳说,研究出的饲喂方案推广到各村。这些年,她给附近村里的双老户、贫困户送种公羊和基础母羊;请专家教授开展各项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220多期,培训人数达2.15万余人次。
  雪花羊肉的经济效益也辐射到农村。在龙源村,寇启芳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科技扶贫基地,托管村里1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千多只滩羊。“一只羊给老百姓补150元钱,养殖费用由基地承担,协议到期后他们把大羊拉回去,羊羔我留着做雪花羊肉,销售之后再给老百姓二次分红。”寇启芳说。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城东养殖园区,寇启芳与一只小羊羔合影(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龙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海玉祥在扶贫基地托养了30只滩羊,得到4500元分红。他家中还养了20多只滩羊。根据红寺堡区精准扶贫政策,养殖26只以上滩羊,政府还补贴8000元。
  扶贫基地解决了一些老百姓家中无处养殖的问题,还降低了饲草成本。“今年草料又涨价了,但是滩羊养殖收入多,也不在乎草料钱了,哪还想着偷牧?”海玉祥说,“以前村里养羊的不到20户,现在有两百多户了,养滩羊发展步子快得很。”(完)
编辑:郭梦瑶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市取消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  《银川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  宁夏出台《自然资源行政处罚裁量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
  •  暂停服务公告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黄土高原上掀起冰雪运动热
    黄土高原上掀起冰雪运动热
    “擦亮”新名片,引来新“流量”——宁夏多举措促疫后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擦亮”新名片,引来新“流量”
    宁夏人物
  •  章志峰:为保障居民“菜篮子”建
  •  黄涛: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绘
  •  于爱静:要对得起白衣天使这个称
  •  崔小瑞:有好厨艺更有热心肠
  •  杨丽芸:关注“三农”助力乡村振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