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加,文化生活也愈加丰富。记者 海坤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注重用好环境来培育新业态,把乡村“颜值”变成群众“产值”,立足“特色产业、地域优势、补齐短板”,走出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统筹推进的路子,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产业致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全市立足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带动、三产融合的原则,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农业产业与农村同步发展,加速建设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兴庆区立足产业融合,创建特色果蔬设施、数字辣椒、市外淘园、拱棚麒麟西瓜、稻田蟹等10个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农业公园,涵盖水果、花卉、蔬菜种植、养殖,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民俗风情展示等元素融为一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灵武市依托长枣产业,打造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经营性观光示范精品观光园,充分利用枣园风景,形成以灵武长枣为主的观光小游园,满足老百姓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区位优势,我市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引领村民增收致富。兴庆区发挥临近黄河的优势,在通贵乡河滩村采取“村党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合作联营形式,引入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入村经营,实施“美丽乡村·黄河人家”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打造集“民宿营地、葡萄酒庄、农业公园、农耕文化、黄河非遗、中华美食、亲子体验、教育培训、校外课堂、康养度假”十大发展主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亮点;西夏区充分利用贺兰山、镇北堡西部影城等旅游资源,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镇北堡镇镇北堡村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村集体+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改造闲置民房,修缮特色建筑,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产业,每年可为农户分红3万元至5万元,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美化了村庄环境,更提亮了乡村振兴成色。
市农业农村局在补齐短板,资产盘活上下功夫,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乡村建设,建立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兴庆区积极探索农房翻建新建“以奖代补”激励新机制,对当年新建当年交付使用且通过抗震宜居质量验收的农户补贴3万元至5万元,300户农户递交农宅翻建新建申请,100余户已开工建设;金凤区良田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厚植人文底蕴,打造乡村文化舞台、时光墙、轮胎墙,增添文化底色,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引导村民在拆除空壳房后的空地打造小花园、小果园,新栽各类绿植2.2万株,建设小微公园4处,让群众推窗可见绿、推门可见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坚持高点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优质发展调优产业结构,坚持品牌引领提升产品质量,坚持融合发展拓展增收宽度,持续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记者 梁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