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为一摄影作品《现在吸进去的灰尘曾经是座房子》。
许毅博机械动态装置作品《一》。
近日,由银川当代美术馆主办,吕澎担任展览总监,王晓松、赵子懿策划的“我认出了世界——生于八九十年代”艺术展,于9月25日正式对公众开展,展期至2022年1月9日。
在展览中,21位80后、90后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着身处这个时代,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他们用一种更为崭新的视角,解锁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80后、90后艺术家,集体表达“我认出了世界”
此次银川当代美术馆的新展,让人耳目一新,视角显得更为年轻与新潮,作品包括绘画、摄影、影像、装置、雕塑等传统艺术样式,以及生物艺术、交互艺术等新媒介或无法被归类的新艺术实验作品37件/组。
展品全部来自于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21位艺术家,而他们的一个“共同身份”都是“80后”“90后”,标签也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人,第一次作为一个专属的称呼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口头和书面表达,并衍生出诸多当代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他们在作品中,集体表达着一个主题——“我认出了世界”。
对于80后、90后来说,不断丰富的文化教育和物质资源使这一时代的人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前来观展的人会赞叹,这一时代的艺术家有着更为成熟的、全面、自然的全球性艺术语言。而且,艺术语言的优势与生俱来,让他们把观念表达、社会介入作为一种创作本能。
容易引起80后、90后情感共鸣
展览以1980年代为“生命”的起点,从作品的关注点进入到艺术家所关心的问题上,进而讨论他们在提出或应对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
艺术家所触动的这些问题被分列成“寓言推转世界”“亲密关系”“寻归失地”“人(类)啊,人(类)”四个单元主题在展览中呈现,相应单元空间中作品的空间都是基于假想中观众信息接受的有效性而设置,但是在整个展览中,埋下了一条草蛇灰线,那就是这几十年间,普通人的生活、行为、情感。
现工作生活于重庆、新疆的艺术家胡佳艺是一位90后,她有一个名叫《绿宝石》的作品参展,引起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他们的长辈也在逐渐面临衰老的问题。胡佳艺说:“我的姥爷在生前有遗嘱,死后遗体火化,并将他的骨灰洒在他工作了一辈子的葡萄地里。葡萄地里的葡萄摘下后不易保存,我们把它晒成葡萄干,带在身边,带到这里”。她用葡萄干、真空袋、微喷打印与木桌作为载体,来记载姥爷当年的所见,形成一种隔着时空的情感记忆,表达一种想念。
有视觉冲击,也有现实思考
在开幕式现场,观者们会发现,很多80后、90后艺术家呈现的作品,都是既有视觉冲击,也有现实层面的思考。
“这个作品很耐人寻味,视觉冲击性很强”一位前来观展的摄影师这样说道。他看到的作品,是艺术家胡为一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摄影作品《现在吸进去的灰尘曾经是座房子》,废墟与虚构的大型动物结合在一起,会引发观者对现实层面的思考。
据介绍,该系列作品是艺术家长期围绕城市废墟进行的系列摄影创作计划。计划中艺术家将拍摄生活城市中的废弃建筑物、工业废墟等等边缘景观,并根据被拍摄建筑物的造型复制“等比例模型”。随后,艺术家胡为一将在废墟中收集的遗弃物与模型结合并再次拍摄,最终通过后期技术将两张图像合成转化为新的超现实景观。
展览中,胡佳艺的另一个作品也颇能引发更多探讨与思考,她展示了她投入的一场行为艺术图片:扳手、锯子、油灰……工具被胶带缠在身上,她坐在梯子顶端,面向北边,天渐黑,城市的灯光都亮起来了。她也因疼痛、负重等体验感受自己与外部的边界。
胡佳艺解释说,当时创作这个行为艺术,其实是因为感受到手机与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黏着的关系,“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就如那些扳手油灰捆绑在人们身上,让人一动不动,最后甚至会带来疼痛。”
艺术作品与人生经历互为印证
艺术中所反映出的问题、采用的方法、基本态度,往往可以与艺术家的人生经验、经历互为印证。在展览中,程新皓的作品《致海洋系列作品》就让人印象深刻。
程新皓童年时就住在滇越铁路沿线,而在他得知它的尽头是一片大海之后,这条铁路就承载了他对海洋的想象。
2019年12月1日,程新皓从昆明出发,沿着滇越铁路向铁路尽头的海洋行走,每走一公里捡拾一块铁路上的砟石,每一天夜里也会从云南的不同角落给一位虚构的友人发一封邮件。最后,他用了19天,走完了铁路在云南省境中的465公里,身上的石头重量达到了20多公斤,已发送的邮件也积攒下了24封。如今,“致海洋”项目仍在持续进行中。
程新皓说,他通过这一系列行走、录像与书写,试图围绕滇越铁路建构复调的叙事:关于铁路本身,关于云南的土地,关于东南亚山区的现代化,同时也关于作者的童年记忆和地理想象,让他和故乡、和这片地域产生联系。 记者 冯元春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