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焦点图片
《百万大移民》:讲述大山褶皱里的移民故事
时间:2021-12-07  来源:宁夏法治报
  有位沿海城市的朋友,看到大篇幅的“西海固”报道,深为触动,遂在电子地图中输入查询,竟一无所获。
  “西海固”三个字,就是这么奇特——在联合国很有名,地图上找不到,却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西海固到底在哪里?
  西海固最初为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的合称。1953年至1955年,在这片地域曾短暂设立过“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西海固所指的范围也几经变迁,逐渐成为宁夏中南部9个贫困县区的代称,占据了宁夏地理版图的65%。
  刘克瑞的老家,就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那里是地地道道的“旧西海固”。他不太善于表达,似乎根本说不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句话。但是,他说得毫不迟疑,流利而顺畅。1972年,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老家就因为这句话在联合国出了名。
  蔚蓝,可以是大海,可以是天空,但也可能是噩梦的颜色。很长时间里,只要听到有人赞美老家的天空特别蓝,刘克瑞的大哥刘克勤都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天越蓝,太阳越大,就越不下雨。西海固人关于旱的噩梦,就是蓝色的。就连民歌“花儿”都唱出了焦渴:“沟岔里的水干了,我的嗓子干得冒火了。”
  在西海固的大部分地方,水代表着财富,有无水窖是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准。由于缺水,孩子们的脸是灰扑扑的,头发总像稻草一样蓬在头上。上门提亲,只要男方家里有两眼水窖,那多半是门好亲事。生活在这里,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世上最大的不公,就是出生地的不同。
  在中国地图上,宁夏犹如瀚海中游弋的一叶扁舟,南北狭长,中部略宽。黄河从宁夏小舟的左舷中部切入,自西南向东北,北部平原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而超越“半壁河山”的中南部则是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以及被毛乌素、腾格里两大沙漠夹击的荒漠戈壁。
  西海固之困,归根结底源于人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错配。“人随水走,水随人流”,对错配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乃终结之道。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搬出去”。
  上世纪80年代,刘克勤成了宁夏第一代“移民”。自此之后,宁夏在近40年时间里分6个阶段,累计搬迁123万人。其间,除了考上农校的二哥外,刘克瑞的三哥、四哥和六弟相继成为百万大移民的一分子。
  继秦汉时期的军事移民、唐宋时期两次内迁、元代的大规模政策性移民、明清两代的移民开发后,百万大移民成为这片区域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涉及宁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迁出百万人,换得千山绿。
  百万大移民以对贫困的“减法”,实现生态的“加法”,破解了“生存”与“生态”的双重困境。在移民主要迁出区固原市,降雨量由退耕还林前的年均200多毫米,增至600毫米左右,部分县区达到1000毫米。
  “曾经连个野猪毛都没见过,如今时常被野猪祸害!”这是西海固生态改善后,人们有点“凡尔赛”的表达,看似在抱怨,神情中却透着骄傲。
  各种绝迹的野生动物重新回归,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逐渐兴起,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注解。在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后,贫困代际传递的惯性力量日渐式微。
  西吉县的“西”,即西海固的“西”。龙王坝,是这个县的典型村庄,背着山、抱着山、山外套着山,丘荒秃岭,望不尽的苍凉。人挑驴驮,为吃水来回走上两个钟头,是一代代“龙王坝人”难以抹去的集体记忆。
  多年后这个初冬,站在高处俯瞰依偎在六盘山怀抱中的村落,夏日旺盛的草木呈现一种冷冽肃杀之气,白墙蓝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幅生态画卷拓印于黄土高坡上。在这个村,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就有300人,加上配套行业,带动了800多人就业。全村近年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亿元。
  刘克瑞迁入的地方叫红寺堡,后来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在这里,在闽宁镇、在大战场……在诸多县内移民安置区,黄河水经现代工程技术提灌进焦渴大地,人、水、土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昔日的沙丘荒漠成为阡陌纵横的绿色家园。
  移民搬迁这些年,层林染绿了山头,自来水接到了灶头,光纤宽带扯到了炕头,致富路连通了外头,公交通到了村头……人与自然的对抗、博弈与和解,在戈壁滩上开辟了一个新家园,也还原了一个山清水秀的迁出区。
  随着西海固从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演化为一种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地缘标识,其外延也包括了刘克瑞现在的新家——红寺堡。只不过,如今的西海固,已是一个全新的西海固。  图片由王建宏提供   记者:王建宏
<p>    近期出版的王建宏著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讲述了大山褶皱里的移民故事。
</p><p>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p>
  近期出版的王建宏著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讲述了大山褶皱里的移民故事。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
<p>    罗山脚下的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p>
  罗山脚下的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
<p>    黄河水来了,玉米喜迎丰收。</p>
  黄河水来了,玉米喜迎丰收。 
<p>    ①在实施全域封山禁牧前,无序的放牧曾给宁夏的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生态和生存一度成为西海固走不出的怪圈。 </p>
<p>   </p>
  ①在实施全域封山禁牧前,无序的放牧曾给宁夏的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生态和生存一度成为西海固走不出的怪圈。
<p>    驮水是老一代西海固人的集体记忆。</p>
  驮水是老一代西海固人的集体记忆。
<p> ②黄河水上旱塬。 </p>
<p>   </p>
  ②黄河水上旱塬。
<p>    在固原市,设施农业助农增收。</p>
  在固原市,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p> ③移民从大山搬出来,集中搬迁至近水靠路的移民新村。</p>
  ③移民从大山搬出来,集中搬迁至近水靠路的移民新村。
<p>    移民初期的学校。</p>
  移民初期的学校。
<p>④罗山脚下的新家园。</p>
  ④罗山脚下的新家园。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召开中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牛首山抽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产
  •  宁夏有序开放文旅场所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候鸟蹁跹绘就生态画卷
    候鸟蹁跹绘就生态画卷
    湿地保护 让湖城银川绿意盎然
    湿地保护 让湖城银川绿意盎然
    宁夏人物
  •  郝勇:做有高度的 新时代青年企业
  •  王志厚:甘于奉献报党恩
  •  司应源:进一步打造葡萄酒产业集
  •  蒋文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
  •  赵金霞: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泡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