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污权改革“撬动”绿色新发展。本报记者海坤摄
山林权改革,促山林“增绿添金”。资料图片
近年来,银川市金融工作局聚焦新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模式和发展路径,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贷”动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助推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6月末,我市绿色信贷余额887.95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量的14%,同比增长30.74%,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
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金融工作局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发展目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绿色信贷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引导存量贷款逐步退出“两高一剩”产业,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贷等业务,确保绿色贷款户数、规模实现逐年增长。
搭建绿色信贷考核体系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引流“金融活水”滋润绿色产业。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市金融工作局出台《银川市本级财政部门专户资金存放管理办法》,将绿色信贷余额纳入考评指标,将考评结果与政府性资金存放额度挂钩,中信银行银川分行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96%,绿色信贷提速增长明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细化绿色贷款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绿色信贷绩效考核模式。如农业银行宁夏分行、邮储银行宁夏分行、黄河银行,将绿色贷款余额等指标纳入考核范畴,激励各经营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
“进一步理清绿色信贷投放行业领域,对辖内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明确信贷支持范围和重点。”市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工作部门引导银行机构设立专岗专责推动绿色信贷项目投放。兴业银行银川分行设立绿色产品经理岗位,积极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我市节能、环保企业。鼓励银行机构以定制化产品满足绿色产业发展个性化融资需求。如农发行宁夏分行已陆续推出了水权交易模式、项目运营收益模式等绿色贷款产品。
加大绿色信贷培训力度,提升各级信贷人员绿色信贷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指导具备条件的农商银行,根据当地行业特点,设立绿色金融部门或专营支行,打造绿色金融团队。鼓励农商银行先行先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打造绿色标杆银行。
围绕“四权”改革提升绿色金融服务
“四权”改革是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目前,市金融工作局已着手起草金融支持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方案,聚焦用水权资源要素,鼓励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调配金融资源,探索将用水权作为合格抵(质)押物,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用水权改革相关项目和主体提供高效优质、成本较低、风险可控的综合金融服务。
“与辖内政策性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对接,就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共同探索用水权融资模式进行了多次沟通。待用水权确权、颁证、价值认定等环节完成后,拟试点开展用水权抵质押贷款。”市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建立用水权收储交易投融资机制,试点建设“水银行”,同时健全完善金融支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研发适合排污权融资的差异化金融产品,拓宽企业污染减排融资渠道。我市还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沟通,对排污权价值评估、风险缓释等环节反复探讨,以本地金融机构石嘴山银行为试点,推出“排污权抵押+信用”组合贷款。待排污权确权、颁证、价值认定等环节完成后,拟试点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用水权改革,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政策资源的有效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用水权信贷、保险、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用水权改革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保障力度。持续关注“四权”改革进展,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待“四权”确权、颁证、价值认定等环节完成后,试点创新开展“四权”抵质押贷款。正确处理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四权”改革发展的同时,注意防控金融改革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为“四权”相关金融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记者李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