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20年来,万仲武先后主持参加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科技成果3项。
感言: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我多年从事灵武长枣设施温棚种植、增加农民收入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我未来积极探索灵武长枣周年生产的激励与鞭策。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和泥土打交道。
“我以前不会种大枣,自从万场长教我技术,现在年收入将近20万元。”“我们设施大枣的成熟日期一年比一年提前,这都离不开万场长的先进技术。”
7月15日,记者来到灵武市大泉林场,问起万仲武副场长,大家对他竖起大拇指。
1993年,万仲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灵武市北沙湾林场之后,先后负责北沙窝林场场部、五里坡分场、良繁场设施园艺基地等技术指导、服务、推广。2008年以来,他主抓灵武良繁场千亩设施园艺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基地应用实施了一大批现代果树优、新、特技术,并以基地为实验地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
“解决了红提葡萄延后元旦、春节上市,以及着色和隔年结果问题;特早玫瑰一年两熟的技术攻关;灵武长枣促早栽培提前4月初上市以及延后12月上市等问题。”万仲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了这些年的研究成果。
“以前种的大枣没有水分,村民们也卖不上好价钱。只有把大枣品质提上去,老百姓才能有好收成。”万仲武表示,从2011年开始,他创造了果树所需的环境因子,通过肥水一体化应用,实现设施经果林稳产、高产、优质。同时,以基地为培训课堂,以棚内果树为教材,使农民群众掌握了投入成本低、操作要领简便、经济效益可观的综合技术,培养了一批增收致富能力强的技术农民。
说起万仲武在农业上认真钻研的劲儿,灵武市东塔镇新园村村民李志明颇有感触。“10年前,我只种了一亩大枣,目前自己种了30亩,和别人合种70亩,去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李志明告诉记者,今年他打算再增加20亩。万仲武只要有新技术就传授给大家,大伙种大枣的积极性特别高。
目前,万仲武先后培训从事设施园艺管理农民300多人次,接待周边市县参观学习培训来访1000多人。累计推广设施灵武长枣3000多亩,设施长枣产量300多万公斤,年产值6000多万元。
为了解决灵武长枣集中上市、货架期短的缺点,2008年,万仲武借助政府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在新华桥良繁场建设千亩设施果业基地,栽植设施灵武长枣540亩,通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他不仅成功研发了设施灵武长枣提前上市、延后上市综合配套技术,初步实现灵武长枣鲜枣周年生产,而且取得了设施灵武长枣夏季促休破眠、移动栽培、盆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成果。
“下一步,我们计划实现11月到3月都有鲜枣供应,通过完善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万仲武说,和泥土谈“恋爱”,练就过硬的农技服务本领,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