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宁夏人物
惠迎新:地震断裂带上,架起道道“长虹”
时间:2022-02-08  来源:科技日报
W020220207636539438139.jpg
  宁夏大学教授、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惠迎新。受访者供图
  我有幸学习了这个专业,又幸运地赶上了国家交通事业大发展的机遇,这是我的运气。但光有运气是不够的,还要有能抓住机遇的能力,未来我将和团队更加锐意进取,为交通建设与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汶川地震发生时,已经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惠迎新,正在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地动山摇的那刻,他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若有机会,将来一定要从事抗震方面的研究,减少地震灾害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
  带着这个心愿,惠迎新硕士毕业后又到东南大学继续深造,读博期间接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汶川地震灾后桥梁重建。这位宁夏大学教授,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将其理解为“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2021年12月29日,我国首条穿越沙漠腹地的高速公路——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建成通车。惠迎新带领团队成员研发的风积沙路基干压法填筑成套技术,被成功应用在该项目中。未来,他的愿望是,把这项技术从宁夏推广至全国。
  提出“牺牲跨”抗震设防理念
  在地震活动断层上建桥,一直是工程界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
  两个桥墩组成一跨,我们通常见到的大跨径桥梁,其主梁通常是由两三跨连接组成的,一旦断层发生错动,这些跨的结构都会受到影响,进而严重威胁桥梁的安全性。
  读博期间,惠迎新参与了国内第一座跨越活动断层的特大型桥梁——海南铺前文昌大桥的前期设计和研究工作。
  面对国内外无技术标准和工程案例可循的困境,惠迎新在导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王克海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各种可能方案的设计和仿真分析计算,最终提出了“牺牲跨”的抗震设防理念。
  “我的想法就是让主梁变成各自独立的一跨,地震发生时,最常见的情况是这一跨毁损,周围几跨仍完好。另外,桥梁附近还配套了‘战备梁’,如果需要恢复交通,‘战备梁’立即就能架上去,不影响灾后重建。”惠迎新和导师为这一跨取名为“牺牲跨”。
  最终,这一全新的建造理念被成功应用到海南铺前文昌大桥的建设当中。
  在此基础上,惠迎新对跨断层桥梁的地震动输入、分析模型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据此最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跨断层桥梁地震动输入及结构地震响应研究》。这是我国在跨断层桥梁工程抗震领域的首篇学位论文,多项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2016年初,惠迎新博士毕业,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宁夏,先后就职于宁夏大学、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宁夏是强震区,国内23条主要地震带中,有2条在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8.5级的海原大地震。然而,多年来这里却未得到过桥梁抗震研究者的关注,惠迎新决心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截至2020年底,宁夏境内共有桥梁5133座,这些强震区桥梁都面临着被地震破坏的风险。在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宁夏地区震后桥梁快速维修加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支持下,惠迎新对宁夏地区震后桥梁快速维修加固关键技术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在宁夏科学技术厅和交通运输厅多个科研项目的支持下,我离自己最初的想法越来越近了。”惠迎新说。
  科研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作为科研人员,惠迎新反对为了科研而科研。从高校来到工程一线后,这种感触更加深刻。
  “科学研究绝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科研人员只有深入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成果才能得到验证,进而取得不断进步。”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当前的桥梁评估规范,只针对新建桥梁提出了抗震设计方法,然而对已投入运营的既有桥梁如何进行抗震评估、怎样制定加固方案,规范并未涉及。
  自2019年起,宁夏首次对既有桥梁进行抗震评估和能力提升。没有规范可依、没有成熟技术,该工作的任务量特别大,这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棘手问题。
  惠迎新团队经过大量实践,提出了既有桥梁的快速检测评估技术。通过应用该技术,宁夏1800多座修建于2008年之前的“老桥”都得到了有效评估,为随后的加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技术也很快在区外桥梁的抗震评估中得到应用。
  工程技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信息化手段展现整个建设周期,尤其是对于复杂桥梁的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于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需”而生。
  宁夏最开始探索应用这项技术时,只是用它把施工工艺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而建筑的其他信息却未呈现。“这不是BIM技术的核心价值。”惠迎新带领团队应用该技术两年后遇到了瓶颈,经过与同行的广泛交流学习,终于在2018年开发出一个BIM信息化平台。
  “模型作为载体,设计、施工、运营等信息都可以附着在上面,各相关单位也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上做相应工作。而且平台能对项目进行管控,工程进度一目了然。”惠迎新笑称,“我们与全国是同步研发的,没有拖后腿。”
  这项名为“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工程建设与养护管理平台”的成果以中卫南站黄河大桥为依托,成为宁夏第一个BIM科研示范工程项目。
  目前,惠迎新团队的多项科研成果相继产出,以输出或服务形式应用于宁夏、广东、安徽、山东、新疆等地多座大跨桥梁的建设,受到了行业内一致认可。
  把固废变成道路施工材料
  纵使惠迎新那样热爱桥梁,但宁夏境内的公路里程数远胜于桥,于是他走上了转型之路。
  乌玛高速公路要穿越沙漠腹地,面临着水和筑路材料短缺的难题。如果按照传统设计方法,先把石材和砂砾运到沙漠,再浇上大量的水让砂砾成型、凝结,这样做的成本会很高。
  “能不能就地取材,让沙子成为筑路材料?节水、省材可一举两得。”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此组建研发团队,惠迎新又带着大家开始了新的尝试。
  他们研发出一种叫作“干压法”的施工工法,最终在乌玛高速部分路段实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今后,宁夏境内沙漠公路的修建都将参照这个方法执行。
  在乌玛高速建设过程中,宁夏交通运输厅批复了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沙漠腹地高速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惠迎新团队承担了很多子课题,涵盖公路养护、防沙治沙等方面。如今,固废道路化应用是他们重点研究的新领域。
  每年,宁夏产生的各种工业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超过2亿吨,且种类多、存量大,而宁夏本身产业不均衡不完善,导致消纳能力较低。于是,惠迎新团队瞄准这个方向申请成立了宁夏固废资源道路化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去年年初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复。他们把粉煤灰、煤矸石、钢渣等固废材料用在道路建设中,变废为宝,开辟出一条适合于宁夏固废资源工程应用的路径,这些技术成果会很快应用于即将施工的乌玛高速(惠农至石嘴山段)、国道109改扩建项目等实体工程。
  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得出大成果。
  2018年9月,惠迎新正在进行中卫南站黄河大桥的抗震方案研究。这座大桥混凝土主桥跨径120米,是宁夏单跨跨径最大的混凝土梁桥。大跨、桥宽、墩矮、强震区,给抗震设计方案确定带来了极大困难。
  彼时,项目建设方拟邀请国内诸多知名专家于2018年9月19日赴浙江杭州召开方案论证会,而就在前一天,惠迎新的妻子生下女儿。在人生中如此重要的时刻,他来不及照顾妻女,匆匆赶去机场。
  正是凭着这股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惠迎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先后获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宁夏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等荣誉,被聘为“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
  但他却将这种种成绩归功于“运气”。
  “我有幸学习了这个专业,又幸运地赶上了国家交通事业大发展的机遇,这是我的运气。但光有运气是不够的,还要有能抓住机遇的能力。未来我将和团队更加锐意进取,为交通建设与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惠迎新说。(记者 王迎霞)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兑现20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
  •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医疗保障基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召开自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赏雪景 享雪趣
    赏雪景 享雪趣
    鸟儿为啥越来越爱宁夏
    鸟儿为啥越来越爱宁夏
    宁夏人物
  •  答好乡村振兴“卷” 当好百姓知心
  •  吕秋红:服务创业者助力“双创”
  •  李红中:用实干担当答好驻村考卷
  •  驻村第一书记李梦阳:用实干书写
  •  杜勇: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