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宁夏的设立,以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的落地,开启了宁夏葡萄酒产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宁夏葡萄酒产业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家家科研机构、一批批专家学者来到贺兰山下,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探究脾性,一株葡萄一株葡萄分析研究,助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走过了试验示范、快速扩张、品质提升、稳定成长四大阶段,使一瓶又一瓶芬芳醇厚的葡萄酒名扬世界。
面临全新发展机遇,南到同心县,北至武当山,约200公里“葡萄酒之路”上的投资者、创业者们,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知识、技术的支撑和示范。
9月26日至27日,作为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系列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由宁夏大学、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贺兰山东麓葡葡酒国际学术会议,围绕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20余位院士及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全面展现葡萄与葡萄酒领域最新成就及发展趋势,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在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上,宁夏要加快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依托园区整合发展产业,提高特色产品发酵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市场集中度。”作为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专家委员会受聘专家,学术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院士以《未来食品与葡萄酒生物技术》为题,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提出了包括科学划定葡萄酒优势产区、支持葡萄酒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规模发展、高度关注环境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大力解决葡萄园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认为,只有在葡萄酒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使我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葡萄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任何不必要的处理和添加都只能弱化风格、降低质量、提高成本、污染环境。”他表示,现代葡萄酒产业在强调葡萄酒产业生产功能的同时,更要强调葡萄酒产业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他还提出,在未来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饮料葡萄酒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发挥很大作用。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非常丰富的光热资源,同时土壤通透性良好,降雨量少,具有生产优质葡萄酒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房玉林认为,30多年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走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发展道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产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宁夏近年来非常注重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大量区内和全国的科教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
在推动宁夏葡萄酒产业高质量方面,房玉林认为宁夏应继续加强科技支撑,把区内外乃至全球的科研力量汇聚起来,用其所长,开展协同攻关,共同为产业努力。
“在品种上要选出更适合贺兰山东麓风土气候的品种、品系、株系。”上海交通大学的卢江教授认为,目前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品种绝大多数冬天需要埋土,这样一来人工成本高,也影响了葡萄酒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如果能选出不需要埋土越冬的新品种,产区的竞争力会再上一个台阶。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研究员赵世华认为,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葡萄酒产业是长线产业,从葡萄园种植到产生回报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但它同时又是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好的葡萄园与酒庄,不仅酿造美酒,也改造环境、创造美景、塑造文化,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他认为,战略谋划推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愿景目标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赤霞珠是贺兰山东麓产区的主力品种之一,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张亚红教授以《不同昼夜温度对赤霞珠葡萄浆果品质和香气的影响》为题进行了交流。她认为,不同产区立地条件多样,葡萄及葡萄酒品质各具特色。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众多气候要素中,昼夜温差是一个重要因素。她以新疆、宁夏、山东3个典型产区为例,研究了不同昼夜温度对葡萄浆果品质的影响。(记者 杨晓秋 王 莹 王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