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面临着带领百万移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并写入宁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府银川争当表率走在前,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掀起了落实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大幕。
透过移民村里转型升级的致富产业、因人施策的就业帮扶以及日益改变的新村风貌,记者看到了无数移民稳定致富、迈向共同富裕的动人画面。从贫困村到脱贫村,从脱贫村到小康村,今天的银川人满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叩响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门。
升级产业促增收,致富路上不掉队
2017年8月,固原市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327户1338名村民整村搬迁至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房。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郊平川,生活条件好了,如何通过产业致富成了关键。
于是,润丰村利用1338亩搬迁配套产业发展用地,相继建成润丰村设施农业园区和利思·田园蜜语扶贫产业园2个产业园区。园区自2019年一期建成投入生产以来,累计带动54户村民入园种植,年生产各类农产品130万公斤,产值达520万元。
“如果不是搬迁到这里,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润丰村村民马发奎告诉记者,在老家靠天吃饭,在地里忙碌上一年,只能勉强糊弄住肚子,这样的生活让人看不到未来。自从搬迁到润丰村后,马发奎和妻子在银川周边打工,每人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的收入。
无数像马发奎一样的移民走出大山,通过产业扶贫过上了好日子。“十三五”期间,银川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61个,建成设施农业园区45个、标准化特色养殖园区17个、高标准设施温棚6000余栋,建档立卡户3.5万余人通过产业实现增收,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全市已形成设施农业、食用菌、花卉、红树莓、酿酒葡萄、肉牛、特禽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
就在“十三五”收官之际,润丰村里建设了设施温棚,这让马发奎看到了新的增收致富希望。
“温棚种植见效快,收益高,而且又在家门口,当时我就和妻子决定承包温棚。”马发奎说,比起在外打工,温棚种植收入更稳定,这也是大势所趋,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温棚种植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马发奎和妻子承包了两栋蔬菜大棚,主要种植小吊瓜、西红柿等果蔬。两栋大棚除掉成本一年收入平均在五六万元,而且马发奎还买了越野车,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民马发奎的故事只是润丰村村民依靠产业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据润丰村村委会副主任马武山介绍,通过发展温棚种植特色产业,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对未来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为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村上打算发挥近郊区位优势,依托利思园区加快发展设施温棚采摘、观光旅游、民宿等。城郊一日游线路载着移民们的致富提升梦想,正一点点延展开来。
稳就业保民生,致富提升有保障
就业扶贫是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十三五”期间,银川市组织培养致富带头人250个,发展劳务经纪人160个,建成就业扶贫车间36家。通过“点对点”输送、“一对一”就业推荐、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银川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8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5亿元,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45万元。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贫困家庭8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
然而,这沉甸甸的数据,只是银川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移民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开始。如今,“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篇章正在新时代小康村里上演。
8月24日,家住兴庆区掌政镇新创家园社区的移民谢梅花,满怀信心地向记者讲述着她的安稳生活,“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可以跟丈夫两个人一起为这个家努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新创家园社区居住着来自海原、西吉、彭阳三个县的劳务移民1094户4923人。今年年初,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谢梅花家摸排情况。“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照顾老人和小孩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身上,可仅凭丈夫一人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紧巴,如果我只是在周边干些零活,没有稳定收入也解决不了问题。”谢梅花向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想找一份工作的想法。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就将她介绍到了离家不远的制衣厂。通过面试考核,谢梅花正式成为一名缝合技术工。
8月的掌政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制衣厂的缝合区,谢梅花小心翼翼地将半成品套在缝合机器上,动作娴熟利落。她告诉记者,自己很适应现在的岗位,一个月平均有3000元的工资。
另一边,刚在社区打扫完卫生回来的牛瑞脸上挂着笑容。“之前都是找些零活干,今年多亏社区帮助,我才有了现在这份安稳工作。”牛瑞说,自己入职物业公司成为一名保洁员,每天工作时间稳定,又在家跟前,平时有空还能照顾家人。
今年以来,掌政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移民增收的措施,在移民就近就业、子女教育、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许多像谢梅花和牛瑞一样的移民,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迈入了美好新生活。截至目前,新创家园社区已有2242人实现稳定就业。
新创家园社区第一书记李学锋说:“接下来社区将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台账,在掌握移民就业意愿后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对一’地推荐就业。为了帮助移民稳定就业,我们要摸清底数、健全机制,不让一户群众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掉队。”
美丽乡村入画来,城乡和谐共富裕
秋日的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颜值倍增。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7月,从福建省赶来的华侨大学两位指导老师和42位学生,在原隆村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墙绘。自这之后,村里家家户户门前砌起了花池,村民们翻地种花、清理庭院。原隆村的沿街巷道、农家小院一下子变得整洁明快、美丽清新。
8月19日,原隆村村干部王晓燕捧着一块印有“文明家庭”的荣誉牌匾送到了村民罗成兰家。罗成兰接过这份荣誉喜出望外,端端正正地摆在了客厅的玻璃柜里。
“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罗成兰每次都跟儿子一起去帮忙打扫卫生、清理庭院。罗成兰一家还是出了名的爱心志愿者,村里疫情防控、外来人口登记、入户核查都有罗成兰和儿子的身影。”王晓燕笑着说,罗成兰家的环境卫生搞得最好,院里院外都让人眼前一亮,啥时候都是整整齐齐的。
从今年4月起原隆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治理融合在一起,评选出了598户星级文明户、20户文明家庭、13户移风易俗示范户,通过环境卫生“积分制”为村民们兑现奖励金额累计达23.55万元,环境卫生整治已经成了村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昔日的脱贫村,成了越来越多城里人争相驻足打卡的文明村。与此同时,原隆村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大山里受了大半辈子苦的移民们,如今也在新家吃上了“旅游饭”。
原隆村的变化只是闽宁镇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也是闽宁镇围绕社会融入工作呈现的精彩一幕。“十三五”期间,闽宁镇开创了一条闽宁两省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脱贫致富康庄大道,形成了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为闽宁镇的“十四五”发展筑牢了基石、打好了前战。
今年以来,闽宁镇制定了《闽宁镇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动员镇村组三级干部、网格员及志愿者逐户摸排移民致富提升情况,通过建立一户一底册,闽宁镇已完成入户摸排14525户。目前,闽宁镇已经梳理出296条移民致富提升任务清单,进一步提升移民致富水平。
在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上,银川正全力推动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加速前进。持续推进移民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强化移民务工就业、加强安置区社会主力促进社会融入、加强移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系统务实的规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成为洋溢在移民村里的幸福之歌。 记者陈玲吴春霖肖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