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龙你看我家西红柿多好,全都收了吧。”“这是发往南方的订单式合作产品,收购是有标准的。”近日,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北村村民苏全龙将自己的温棚改造成临时收购包装厂,他一边检查村民送来的西红柿品相,一边跟村民交流。苏全龙以每公斤2.6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购西红柿,然后发往广东、福建等地。从年收入几万元的打工人到如今年收入30多万元的小老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浪潮中苏全龙如愿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和苏全龙有类似经历的年轻人很多,他们自山区移民出来,一步步成长为独立经营的小商贩,后来返乡创业,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能人”,并不断带领村民致富增收。据悉,“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灵武市累计搬迁安置移民4559户18993人,今年上半年灵武市移民人均收入5886元,同比增长11.1%。
幸福生活一天一个样儿
“打了这么多年工,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苏全龙说,过去出去打工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现在回来也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苏全龙在原北环批发市场、四季鲜市场贩卖蔬菜时,每天凌晨三点多就出发,批发好后再运到别的早市上卖。
2019年春节,村干部找到苏全龙,跟他讲大棚种植。一栋大棚建设成本11万元,政府补贴6万元,个人只需要交5万元,如果资金不够还可以申请贴息贷款。有过经商经历的苏全龙算的过来账,这样的好事必须干,过完年苏全龙没再进城。“过去在批发市场倒腾菜,什么蔬菜价格好风险小,我门儿清。”深思熟虑后苏全龙决定种植西红柿,当下便凑钱包了三栋温棚。多年打拼积累了人脉,除了自己种植西红柿,苏全龙还帮村里的乡亲们联系南方销路。每栋大棚年收入五六万元,再加上贩菜挣的钱,他第一年就买了辆小轿车。
翻修房子、送小儿子到外地上学、给大儿子买房,都提上了苏全龙的日程表。苏全龙高兴得合不拢嘴,没想到他一个农村人能过上出门有车,回家有新房的好日子。
据悉,为了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灵武市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发展要素,研究制定《灵武市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各乡镇(街道)结合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草畜养殖小镇、劳务就业创业社区等“一乡一品,一村(社区)一特色”建设,逐村(社区)制定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发展建设规划。对照9项重点工作任务,成立9个工作专班,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纵向贯通包抓到底和横向部门衔接协同联动机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和任务。
企业孵化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灵武市郝家桥镇沙江村一直有养殖传统,上世纪90年代这里家家户户养牛养羊,不少人靠养殖尝到了甜头。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兴才是最早一批靠养牛致富的人,在他的公司,每天有3000多头奶牛排队走上现代化挤奶器,在上面转一圈就完成挤奶流程。
“自己富了以后要回来帮帮乡亲们,我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普通村民。”马兴才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与沙江村签订协议建立灵武市鑫牛牧场,沙江村50多户村民在这里托管1700多头奶牛。村民王亚强就是在这样的托管模式下,一步步从打工人成为拥有100多头牛的小老板。20多岁的王亚强如今在城里买了房有了车,活成了同龄人羡慕的样子。
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自2018年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建设蜜瓜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的方式,让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截至目前,企业先后辐射带动当地480余名农户就业增收,帮他们脱去了贫困的帽子。杨维富是夏能公司的一名产业工人,自2018年起他就一直在这里务工。3年时间,他不仅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口袋也渐渐鼓了起来,现在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多举措助移民增收
灵武市持续推进“3+1”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夏能蜜瓜、沃益农有机蔬菜、金仓黄花菜和兴源达农牧公司、新澳牧业等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引领,流转土地11400余亩、养殖圈舍1686栋,着力发展设施农业1105栋。今年灵武市计划在郝家桥镇泾灵南村实施的88栋温棚补助项目即将启动,马家滩镇计划新建的40栋设施温棚项目正在审核招标……一大批帮助群众提高收入的项目正在实施,群众增收致富有了盼头。
在家门口解决就业,灵武市制定促进移民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和3年推进计划,按照“七个一批”,组建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专班1个,设立移民劳务服务站1个、服务点3个,建立“一户一册”监测台账,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今年上半年灵武市移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770元左右,占总收入的65%。
今年以来,灵武市通过“四大提升行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来钱路子多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也让许多“空壳村”找到了壮大村集体收入的路子。通过探索订单农业、收益分红等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移民附着在产业链上,让乡村群众的日子过得有盼头。 记者 李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