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小区停车位和公共停车位越来越紧张,另一边则是死而不僵的“僵尸车”,不但造成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市容市貌,个别情况下还会引起安全事故,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能让这些僵尸车继续“僵”下去的时候了。
这几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僵尸车”也越来越多。据调查,一些车辆由于违章罚款、滞纳金、年久失修等原因到了报废期,车主算账发现不合算,索性就任其“僵尸”了。
“僵尸车”之所以敢于公然占用公共资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车主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差,另一方面还是违法成本低,而处理成本高。比如小区里停了一辆车,如何界定它是不是“僵尸车”就是一个问题。仅凭车辆的外观就能认定吗?如果按照停放时间来计算的话,多久没动的机动车可以算作“僵尸车”?谁能有权查处、挪动这辆“僵尸车”?如果车主反咬一口,有没有法律能够反制?等等问题,而即使“僵尸车”最终得到处理,大多也不过是一拖了之,但对于“僵尸车”车主而言,反正是已经没用的车,拖走也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浪费了公共资源。
所以,整治“僵尸车”,关键在于提高违法成本,降低处理成本,在法规上要对“僵尸车”给予重击,比如增加相关条款,对停满一定时限的“僵尸车”,无论车主是否现身,管理部门都有权进行处理。再比如,车主名下存在报废车辆,在未完成报废手续前,其新购车辆不予颁发牌证等。
对于那些本身有违法记录的“僵尸车”,也可让公民征信系统发力——“僵尸车”欠下的各种税费、违章记录罚款,应该作为公民诚信度的重要依据,使车主有所顾忌。
整治“僵尸车”远非一日之功,但在城市资源日益紧张,城市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却势在必行。我们需要下定决心打出一套组合拳,打破“僵尸车”造成的僵局。
(怡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