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每天都在汲取着新的东西,有时候是从书里,有时候是在生活中。
知识无涯,了解的越多,越觉得快乐。
面对一些新事物,你就不会每次都手足无措; 置身于一些场景里,也不至于总觉得词不达意。
今天推荐的5本小书里,是更广阔的天地,是新奇好玩的有趣知识。
1、《中国话》
许多年前流行的那句歌词“全世界都在学我们中国话”越来越变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每天都在说中国话,但真的了解我们的中国话吗?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中国话当然也不例外。
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是谢灵运的外曾外公,这种复杂的亲属称谓恐怕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然而想要弄清楚在各种称谓的来源,还是要从最根本的“爸爸妈妈”入手。
原来,在上古世纪,“父”这个字的读音更接近“ba”,但组词发现,能和ba组词的基本都是“哑巴”、“结巴”这样的词,不是很吉利,于是这个读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向“fu”演变啦。
还有,中国话语体系中关于数字的部分好像很有趣,它们似乎有着神秘、特殊的规律,十二生肖、十二地支、一年有十二个月……为什么偏偏是十二呢?
还有神奇的生肖、文艺与不文艺的地名、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中国话的神奇,只有你想不到!
2、《人类语言的故事》
每种语言都会留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汉语字正腔圆,所以中国人说起外语也是“有棱有角”的;韩语尾音好像总是上扬,给人一种亲昵的感觉,像是在撒娇;法语典雅,被誉为是最美的语言……
本书作者加斯顿·多伦在本书中逐一探索了世界上最多人说的二十种语言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故事。
虽然语言各有不同,但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妈妈”这个词都发“mama”的音?
为什么说俄语和英语是“近亲关系”?
提起语言,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奇迹,它神秘且富有魔力。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语言小故事: 非洲喀麦隆人均掌握6种语言、爪哇语中有病态的敬语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强化了爪哇国社会的等级制度……
了解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维度去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3、《银元时代的生活史》
在中国还在使用银元的时代,发生着什么样的事情呢?
清末民初,是个不太安分的时代,常常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作为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开头出现,然而,普通人视角下的银元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旧上海的医师陈存仁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他用他的亲身经历来为我们还原那个时代。
医师的身份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走卒妓女,旧上海的风情人物,都在这本书里。
书里还有作者与那个时代著名文人交游的故事,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还有大名鼎鼎的杜月笙,实业救国的荣氏兄弟……
书里的人物是那般立体,故事也有趣,陈医师笔下没有坏人,他广交天下朋友,记一些文人雅事,也记那个时代的蝇营狗苟、坑蒙拐骗、恃强凌弱。
古之上海,今之上海,已然变化万千,而今捧读此书,银元时代仿佛再次展现眼前。
4、《元周记》
《元周记》这本小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摘抄1912年《申报》的各个版面新闻,从上百万字的媒体描述和报道中抽丝剥茧,为我们还原1912年的中国。
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看似一切欣欣向荣,其实底部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对这个位置虎视眈眈,官员、学校、媒体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连接起来……
除了这些大事件,故纸堆里还有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里短、剪发风波……
更为神奇的是,1912竟与现在遥相呼应,《申报》1912年8月31日的时评,等于一篇《疫情防控指南》,宣传防疫的各种方法,清洁饮食、按时作息等等。
作者好像有穿越时空的能力,他在1912年的大街小巷游走,以一个记者的身份。 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却能从中读出时代的风起云涌。
5、《人体简史》
没错,就是那个写了《万物简史》的比尔·布莱森,他还写了这本讲述人类身体进化史的《人体简史》。
我们每天都在调用身体的各个器官,但却对它们了解甚少。 而翻开这本书,人体的诸多奥秘便会呈现在眼前。
癌症看似离你我很远,但人类每天都有5次得癌症的机会。
繁衍生育是人类的天性,但人的分娩是最大的设计失误。
人有几百万面前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现在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去。
你的身体已经30亿岁了!
你的大脑比一万年前小了很多,但它处理的信息比哈勃望远镜30年的还多。
直立行走让我们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之苦……
毫不夸张地说,这真的是一部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从30亿年前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