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餐桌上,月饼想必占有一席;于远在他乡的人们来说,家人一句“记得吃块月饼”的叮嘱,亦让相思如月,照拂身心。
月饼甜美,一些月饼盒也因赏心悦目,给人带来口味之外的惊喜。如今,作为传统美食,月饼顺应现代生活,不断焕发新光彩。或在丰富口味上下功夫,或在食材健康上做文章,或在包装创意上比用心……看似年年相似,实则新意频出,不少商家铆足了劲儿,赋予传统美食以新活力,广受消费者欢迎。
但不得不说,还有一种迎合,却是屡受诟病。比如,大盒配小饼、里三层外三层,外包装重量远重于月饼本身……“套娃”式礼盒、现实版“买椟还珠”,不仅远远超出了包装本身的功能,而且将成本附加到消费者身上,实际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过量耗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
由此来看,关注月饼包装,并非小题大做。
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包括月饼在内的31类食品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作出严格规定。对过度包装的监管,力度可见一斑。
也许有人觉得,月饼作为节日商品,送礼自然是包装越大气,越上档次,也越有面子。而商家注重包装,正是迎合市场所需。看似有道理,细想却是偷换概念。的确,实用好看、恰到好处的礼品包装,方便了消费者,也是商品的“加分项”。可是,如果包装“喧宾夺主”,乃至附加值超出商品本身的价值,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事实上,消费者追求的大气,并不等于华而不实、表里不一。不管是自家享用,还是馈赠亲友,月饼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在于其真材实料的味道、货真价实的创意,更在于真情实意的祝福。想想看,拿到的礼盒,看起来奢华、拎起来沉重,拆起来更是费劲儿,中看不中用,扔了不忍,留之无用。这样的“够意思”,招来的更多是烦恼。过于注重“面子”,无非是商家为利益驱使的套路,最终反而冲淡了应有的情意。
过度包装既不经济、也不时尚,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都格格不入。近年来,诸如月饼等礼品的包装,日渐倾向于简约环保,让包装回归本义,让情意回归本身,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当然,为过度包装“减重”,不能只是着眼一时,更需久久为功、人人出力,形成行业自觉和社会共识。如今,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给厂家和商家戴上“紧箍”。与此同时,持续倡导环保理念,在供给和消费中形成良好互动,才能缩减过度包装的生存空间。(杨柳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