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临近,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这里不仅有政策上的引导,更有真金白银的补贴。其实大家的账算得都很清楚,大学毕业生是创新能力最旺盛、创造财富能力最强的群体,如果只是算就业难的账,那么这些最具闯劲的群体就会从眼前溜走。因此,一方面是促就业,另一方面是拓空间,让有想法、敢创业的年轻人,有一个门槛不高、环境友好的平台。
今年有一千万大学毕业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他们现在还是羽翼未丰的年轻人,可三五年之后就是成熟的市场要素。布局现在,就是立足未来的保障。因此,包括银川在内有着旺盛产业发展需求的城市,都需要做到把毕业生群体最大程度地留下,甚至是吸引来,这往往决定着未来五到十年的经济动能。
一座城市可以给毕业生多少就业机会,本质上就是能为年轻人加多少“青春杠杆”。受疫情影响,企业本身的容纳力有限,但在社区中、街道旁、农村里,还有很多蓝海没有被发现。这个时候,就需要鼓励一批敢于付出、甘于吃苦、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并提供一些友好的空间和平台。哪怕只是街边的固定营业区,都能让他们有机会从个体户变成中小企业。对于希望得到职业培训的同学,依托企业和创业园区,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他们落地培训、以赛代练,最终成为具有职业能力的劳动力。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往前推一把,就能给他们极大的助力空间,从而在这座城市中落地生根。
从小处着眼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方便快捷的公交服务,保姆式的行政审批服务,渠道货源的搭建,降低租房的门槛。这需要为他们想办法,为他们搭桥梁,更需要我们盘活现有的资源,让他们物尽其用。请永远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创造力,他们最初的目标也许只是能在城市里稳住脚,但接下来任何的机会,都会让他们施展所能,甚至是改变一座城市。 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