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新闻通气会上,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分局负责人介绍,第一季度,全市高峰期拥堵指数同比下降2.70%,平均行驶速度同比提高2.71%,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交通疏堵工程。
一些长年打不通的断头路今年动了,看似难解决的阻碍也解了,为什么?是机制保障。这个工程设计之初,就注定了要多部门协同,既各司其职担起主体责任,也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可是,这一系列工程再大,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角落。比如一周前有媒体报道,金凤区万安巷阅福路到阅欣路这一段,东侧多年没有人行道,因为被不知名的施工围挡占据,行人与非机动车只能在机动车道上挤行。后经调查,此处的开发建设因资金问题停滞,代建方已将用地交由丰登镇政府管理,但撤村并居后又交给了贺兰山中路街道办事处。至于怎么解决,相关部门表示需要时间协调。
问题存在了五六年,还不够时间解决吗?这有点儿像谚语里说的,“谁家的孩子谁抱”,该谁做的事谁承担责任。都有这个想法,都认为不该自己“抱孩子”,那究竟谁来帮这里的居民拓宽回家的路?
一则是不在交通疏堵工程之列便不被重视,二则是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导致了一些事情上各行其是。这不是应有的工作作风。要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必须从机制入手,强化齐抓共管意识。比如这个交通问题,看起来是局部,实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放在全市交通治理大局中看,也是综合性、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分了之那么简单。责任要划分清楚,做事要共同担当。只有在各方主体履其职、担其责的基础上强化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和群众共同参与的体制优势,我们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