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鸟类迁徙是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个对归来的承诺。历经危机重重的数千公里旅程,只有一个目的——生存。
料峭3月,凤头䴙䴘夫妇从南方北迁,途中在典农河一处水域停下脚来。这里水面开阔、水草丰盛、鱼虾肥美,于是,它们决定留下,衔草搭窝,孕育后代,直到秋天来临。那时,宝贝们或可飞翔,再同它们一起归去。
是了,银川,黄河流经的地方,这里沟渠纵横、湖泊棋布,自古便有“七十二连湖”之称。这里的人喜水、爱鸟,不只绿水绕城郭,便是新起楼盘,很多也要以水定名;而做起面点来,更会有很多鸟儿造型,都称为“雀雀”,暗含喜事盈门之意。
䴙䴘夫妇落脚,自然是受关注的。人们远远望着,看这对帅到“炸毛”的夫妻搭窝、孵蛋、带娃、秀恩爱。但是没人上前打扰。他们知道,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而他们更愿意付之温柔浪漫,仿佛这是胜利后应得的犒赏。
谁不曾为生命而战?经历过湖枯水臭城失色之痛,人们向黄沙宣战,也向自己宣战,用数代人之拼搏杀出困境。最难忘还是这二十年,一边修复生态,一边提升景观,从立法工作到志愿服务,举全市之力方有今日“塞上湖城”。
时光向前追溯,2002年,银川成立湿地管理办公室,其时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市内湖泊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矛盾,湿地确权由此展开,一直被视作黄河水有效利用的良好方式,对城市规划亦具参考价值。此后,生态用水规划日渐完备,社会力量也慢慢参与到建设管理中,人力、财力、智力充盈,大规模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得以步步推进。
典农河,这个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河道,便是此间范例。它曾经只是条泄水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起始阶段,银川重新整治建设,令它连通串起七子连湖、华雁湖、海宝湖、小西湖和阅海等上百个湖泊湿地,为银川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也以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服务于市民。
说起“典农”二字,与黄河亦有渊源。它取自银川前身——古典农城。那城始筑于西汉元鼎五年,原址在如今掌政镇附近,距今已2100多年。后来,黄河改道,整座城池没于滔滔河水,再后来便迁到了现在银川之所在,唐时称作怀远镇。悠悠千载,银川城与黄河相随相依,有着解不开的缘分。推进生态治理,保卫黄河安澜,就是护城中生灵之生与荣,不只人类自己。
这个季节,典农河里水草疯长,得时不时打捞清理。可鸊鷉两口子住在凤凰桥东,于是人们放慢节奏,必须清理了也只去桥西,将东边的水草留给它们和宝宝。黄河湿地为这些鸟儿准备了丰富的食物,河里、岸边的滩涂里,几十种鱼类肥美,附近农田、沼泽中,秋天收获完剩下的谷物,也是它们舌尖上的美食。当然,那芦苇、蒲草等86种维管植物,也能闲时淡个嘴。美食的诱惑不可抗拒,银川湿地成了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目前可知,这里共有野生鸟类24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9种。
今年,典农河水生态修复再次列入银川重大项目,主要在阅海片区、贺兰河道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构建鸟类栖息浅滩、打造生态驳岸,提升下游水质。不知道䴙䴘夫妇能否等到项目完工,赶上享受新鲜芦苇和浅滩?不过没关系,明年家里成员更多了,再一起来呗。
我们等待下一次重逢,也守着等你归来的承诺——无垠山河,只此青绿。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