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市老旧小区改造,通过这段时间的走访发现,硬件虽然改善了,但部分小区后续配套服务往往跟不上或者拖后腿,一来二去就落下了“面子”易改、“里子”难治的病根。那么老旧小区改造究竟难在哪里?又该如何破局呢?
应该说,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维修资金缺口大、物业收费不容易、沟通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不少老旧小区改了“面子”、改不动“里子”的重要原因,而这背后则是“谁掏钱、谁管理、谁参与”的“灵魂三问”。正因为如此,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经验做法,全面推进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银川市加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于今年6月印发。
其实,作为为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造重点。要以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发力点,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并合理确定改造内容,以补齐功能短板为切入点,重点改造完善供水、排水、供气、供电、供暖、照明、通信、无障碍设施等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助残、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总原则”关照到了改前、改中和改后整个链条,也基本解释了为谁改、改哪些,改成啥样这些问题,而要回答“谁掏钱、谁管理、谁参与”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穿针引线,通过科学引导和统筹协调,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改造,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其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摸清老旧小区底数,科学确定改造目标,一个小区一个方案,体现小区特点,根据老旧小区不同情况,量身制定并优化改造方案,力求设计方案精细化、改造工作品质化。再次,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将排水防涝、海绵城市、绿色社区、垃圾分类、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消防、通信、安防、智慧化管理等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丰富改造内容,系统化改善老旧小区设施条件,补齐居住社区建设短板,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最后,还要做到建管并举、长效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制度和能力建设融入改造全过程,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引入专业化物业公司进驻服务、社区代管等方式,健全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当然,再好的原则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去不断细化,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出现新变化,同时也带来新要求,只有以人为本、用心用情、创新机制,才能既改得好又管得顺。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