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行、5公里内坐公交,这是银川市蓝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的倡议。事实上,绿色出行,已经是被接受的理念,更是一种自发的绿色需要,只不过,现有的慢行系统能否满足它?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随着交通疏堵等项目建设推进,银川市区彩色慢道多了,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服务于交通出行”这一本质功能尚待于品质上再优化提升。
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感。有市民反映尹家渠街由北向南的慢行道旁装上了绿化带防护栏,却成为安全隐患。因为这条慢道仅1.5米宽,人与非机动车混行,有时会来不及避让撞上去,建议取消护栏,留出合理的避让区域。在媒体发布的视频上,护栏低矮,被撞折损的痕迹清晰可见,断裂处尖角向上,确实危险。而金凤区自然资源局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回复,只解释安装护栏是防止踩踏绿地和保护滴灌设施,对是否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只字未提。
另外,公众对慢行环境不满之处还包括: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太窄、混杂、被停车占据,以及路面平整性和连续性不足等问题。尤其上海路、新华路等市区道路,往往是这一公里有慢行道,但过了个路口,甚至才到中途,道就中断了。行人望着电动车嗖嗖地擦肩而过,心颤不已;骑行者也同样提心吊胆,要么上道牙,要么去机动车道。司机们厌恶骑行者“乱窜”,却未能体会他们被挤压空间的窘迫。
人们不是不想绿色出行,只是需要更安全的慢行空间而已,这也正是必须努力的方向。除了那些彩道应该真正起些作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公交车道与公交站的种种矛盾也要解决好,起码畅通骑行、便捷换乘、公交少绕弯儿这些,该有保障。如此,绿色出行的愿景,或会更多地接近现实。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