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短视频没一会读完了四大名著,几分钟看掉一部史诗级电影,冷不丁搞懂了宇宙大爆炸,捎带着解锁了不少下饭“硬菜”,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只能看小姐姐跳舞了……当下,很多人都喜欢刷短视频来消磨时光,随之而来的状况就是习惯了浅显阅读和频繁用网络语言,这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的确,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通过短视频,被剪辑好的影视剧的高光时刻和经典片段,被摘出的书中金句,随时随地就能看得到,看完感觉自己好像还真都懂了,也就失去了完整看一遍的动力。然而,多数时候我们所以为的会了,还是沦为了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一看就懂一用啥也想不起来的境地。尽管是一种消遣的方式,但是一旦形成了习惯,我们势必会掉入速食文化的“陷阱”,从而缺少将这些东西理解、思考形成积淀或者再表达输出的能力。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将短视频妖魔化,短视频平台也是一种了解信息的平台,可供选择也比较多,选择丰富且多元毕竟是好事。此外,碎片化阅读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阅读已成潮流的当下,也应当顺势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可千万别放弃和弱化整体性、经典性阅读、观赏与思考。
就拿国庆档热映的电影《万里归途》举例来说,如果通过短视频5分钟看完这部电影,并不影响我们知晓电影是讲述中国外交官为保护海外同胞的安全在异国险境里,用勇气与智慧打开一条生命通道,从危险的战争地区撤回同胞的故事。但是,不陷入影片的情节、不感同身受人物的命运、不沉浸于影片的情绪氛围之中,我们可能很难去理解平民化、凡俗化的主人公为何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片段就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设,碌碌无为是他的日常,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总是能挺身而出,逆向而行”这样的论断。事实上,人物的壮举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选择,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抵达的人格高度,但是你忽略了这个选择的前因后果,无疑会缺乏认同与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个有自己的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有自己的顾虑和打算、有真实的恐惧和绝望的普通人,上班会摸鱼、搁家爱躺平,但在困局面前,我们多半还是会遵从内心情感的召唤,坦然地直面良知的拷问,选择正向的一面,抗疫中很多人只要情况允许都有参与志愿服务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说,在流行文化、速食文化风行的当下,我们无需焦虑,而是要警惕自己陷入人家以文化之名赚快钱的陷阱当中,乐和乐和没啥事,可千万别当真。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