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拓宽和畅通企业、群众诉求的重要渠道,银川市“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于今年1月19日上线。也就是说,原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办不成事窗口有了“升级版”,从线下到线上,从有形到无形,反映出我们始终秉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基本准则,驰而不息、锲而不舍地推进优化工作,以“软件”的不断升级催化“硬件”的效用发挥。
只有持续优化营商“软环境”,才能够做强支撑发展“硬实力”。据了解,“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上线一个多月来,共接到企业群众问题诉求36件,已办结28件,转办非政务服务事项8件,办结率100%。之所以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就是要让企业和群众“不白跑”“跑得值”,而其“升级版”则扩展到“能不跑就不跑”,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原本难办的事给办成、办不了的事也想办法给办成。因此,这就需要职能部门能够从政策、专业、流程等方面找准办事人员的诉求,从而做到“精准画像”,并且第一时间处置问题。
设想一下,作为办事群众,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选择到办不成事窗口?无非是在线上或线下的办事过程中遇到服务态度生硬冷漠、窗口提前下班、提交申请材料未受理、材料上传失败不提示原因、多窗口解答口径不一致等慢作为、不作为的情形。显然,通过理顺办事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就有办法找到“办不成事”的原因在哪,从而形成沟通协调机制,各领各的责、各干各的活,然后汇成一条线,针对共性问题开“药方”,让难事不难办。这就要求职能部门要以办实事、解难题为出发点,坚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铁规矩,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与此同时,在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基础上,拓展上线“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形成“受理—分类—转办—督办—反馈”的工作闭环,规范推动问题化解。主管部门则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业务指导,让属地牵头部门与窗口单位加强工作衔接和政策对接,将各类“办不成事”的问题逐渐化解。
办不成事窗口的“升级”反映的恰恰是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作为一座城市发展的软环境,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过程就是城市金字招牌不断擦亮的过程。从2019年到现在,银川市营商环境改革已经迈入5.0时代,今年还将推动“营商环境6.0版”全面落实。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营商环境还存在着不足,需要继续优化这一能够催生城市生产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软环境,从而做强支撑发展的“硬实力”。 孙瑞亭 |